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鲁东大学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滴石和流石

【答案】滴石是由洞中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流石是由洞内流水,包括间歇性流水,所形成的方解石以及其他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幔、石旗、钙板等。

2. 微域性分异

【答案】微域性分异是指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它是最小范围的地域分异,一般可以根据微域分异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地貌部位差别是最重要的微域分异。微域性分异在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在没有切割的平原地形中表现最为明显,如东北平原在小范围内随小地形山高到低的变化,发生羊草杂类草草甸黑钙土,碱蓬柱状碱土及羊草盐化草甸土依次更替又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微域性的表现。

3. 土壤溶液

【答案】土壤溶液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各种可溶性物质浸出的水溶液,主要包含无机离子、有机离子和聚合离子以及他们的盐类。它与固相部分紧密接触,并与固相表面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其组成与活性,随外界(大气、水、生物)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一方面可作为植物营养源,另一方面受一些金属离子污染。土壤溶液的组成有一定规律,它反映土壤类型的历史与特性,也反映季节性动态及农用情况。

4. 趋同适应

【答案】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的现象。其结果是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发育节律上表现出相似性。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5. 变质作用

【答案】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于是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

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6. 基岩

【答案】基岩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物质(土壤和底土)底下的坚硬岩层,它是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作为工程地质概念的基岩是指作为地基的岩石,而岩层是指呈层状的岩石,一般沉积岩和沉积岩的变质岩为层状岩石,完整基岩是指桩基嵌入的岩石无裂隙、节理、风化等情况。

7. 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

【答案】横向沙垄和纵向沙垄是典型的风积地貌。依据沙垄形态与风向的关系,沙垄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横向沙垄、纵向沙垄与多风向沙垄。横向沙垄走向与合成起沙风向垂直或交角不小于60°,主要包括新月形沙垄、新月形沙垄链及复合新月形沙垄链三类。纵向沙垄是指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向平行或夹角小于30°的沙垄,高十余米至一二百米,长数百米至数十千米,纵向上丘脊线时有起伏,横剖面大致对称,但其前端迎风坡与背风坡差别明显。

8. 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案】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二、分析题

9. 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论述地球自然环境优越性的基本原因。

【答案】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对于地球环境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主要是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是地球自然环境优越的基本原因。

(1)太阳辐射

地球表面以太阳辐射能为最主要的热量来源;海、陆、大气和有机体中的许多过程,都以这种辐射能为基本动力。水能、风能都是由太阳能转化来的。当代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一一煤和石油,则是长期积累的化石化了的太阳能。太阳把各种带电粒子流传送到地球上。具有极高能量的宇宙线,从宇宙空间侵入地球的大气上层,对地球上的极光、磁暴,以及大气中的某些气体分子从分子状态转变为离子状态等一系列现象,都产生影响。

(2)日地距离

8地球距离太阳约1.5×10km ,这样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

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十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如果日地距离缩短5%,地表温度就会过高,从而影响生物的遗传,且地表不会有液态水。如果地球离太阳再远1%,地表温度就会偏低,水就会彻底冻结,生命的化学过程就无法

进行。

10.分析雾霾的形成原因。

【答案】雾霾,是雾和霆的组合。雾霾常见于城市。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

,一旦排放超过大气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

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雾霾的成因主要为两类,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

(1)人为因素

,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①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

大型运输卡车等。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②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③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④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⑤可生长颗粒,细菌和病毒的粒径相当于PM0.1-PM2.5,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特别是油烟的颗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转化成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雾霾中的生物有毒物质生长增多。

,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⑥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

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诸多隐患。

(2)气候因素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灰霆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因主要包括:

①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城市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②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

逆温层相当于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卜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

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

③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和有机污染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导致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

11.论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学过程相互作用。

【答案】人类活动可以加速或减缓自然地理学过程的发展,同时自然地理学过程的发展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