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先秦至隋唐隐逸诗的发展流变状况,由述论与四 章二十四节组成,约十八万字。 第一章主要做了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首先,对隐逸诗一词的历史来源进 行了考证,对隐逸诗的内涵、外延给予了现代意义上较为科学的界定,对隐逸诗 与山水田园诗、游仙诗的复杂关系予以了细致辨析。其次,对隐逸文化、隐逸文 学、隐逸诗研究的历史加以回顾,现状加以分析,未来加以展望,并对研究隐逸 诗的文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做了一定阐述,认为研究隐逸诗是拓荒性的工作,且富 有现实性,意义重大。再次,对本论题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予以揭示。 第二章论述了隐逸思想形成的渊源。认为我国的隐逸思想历史悠久,来源复 杂。其中《周易》导源于前,它开唐了儒、道隐逸思想的端绪;儒、道各具自成 体系的阐发,儒家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是手段式的待时之隐,它因为具有实际的操 作性而成为后世不得志文人现实的行动指南;道家发扬的则是目的式的适性之隐, 是隐逸境界的最高理想;二者既对立,又互补。另有荀子、韩非子等反对隐逸, 为后代反隐思想开了先例,从汉代开始还形成了史家为隐士树碑立传的强大传统。 先秦、两汉是隐逸诗的滥觞期,此时隐逸诗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但它们所开创 的隐逸主题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隐逸思想的文学源头,对后 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附节简单考察了隐士的十七种名称和两种别名的来历, 并论及了十个既可称呼隐士又含有对隐士分类性质的名词,还列举了十三种前入 对隐士的分类方法,并简要表明了笔者对隐士分类的态度。 第三章探讨了魏晋南北朝隐逸诗主题形态上的多元化发展局面。首先,从社 会秩序、思想基础、士人心态、隐逸传统等方面阐述了隐逸精神高扬的社会根源 和历史根源,并说明正是隐逸精神的高扬,才促使了隐逸诗的主题形态在此时获 得了多元化发展。其次,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所有诗歌进行考察,统计出了此时 的全部隐逸诗作。再次,根据主题形态的不同,把此时隐逸诗分为游仙隐逸诗、 招隐诗、田园隐逸诗、山水隐逸诗、佛理隐逸诗、吏隐诗等几种类型。其中,游 仙隐逸诗成于阮籍、嵇康等人,并在郭璞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招隐诗由淮南小 山《招隐士》演变而来,经由张华、张载,发展到陆机、左思,完成了招隐题材 的第一次新变,发展到王康琚则是招隐题材的第二次新变;谢灵运、谢胱等人创 作了山水隐逸诗,沈约、江淹、庾信等人对山水隐逸诗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佛 家思想对隐逸文化的全面渗透,产生了一批佛理隐逸诗,代表作家有谢灵运、康 僧渊、支遁等人。 第四章为个案研究,重点考察陶渊明与田园隐逸诗创作的成熟情形。首先简 单考察了陶渊明的仕隐经历,并对其最终归隐田园的意义给予揭示:其隐居不仅 是性分使然,还有着深刻批判社会现实的意义。其次,认为陶渊明创作的田园隐 逸诗在隐逸内容上丰富多样,可谓题材完备;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准,具有独 特的价值,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在审美上形成了自然、平淡的稳定风格,并 对自然、平淡的内涵与关系加以分析,还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该风格的形成原因。 最后,认为陶渊明创作的隐逸辞赋和隐逸散文对后代隐士与隐逸诗创作有着重要 的浸润与滋养功用,并对其创作的隐逸辞赋与隐逸散文分别做了一定论述。 第五章探讨隋唐隐逸诗的繁荣状况。首先,考察了隐逸精神在唐代的嬗变情 况:安史之乱前,隐逸由原来主要与出仕相对的一种生活方式沦落为出仕方式的 一种工具,标志着隐逸精神的逐渐低落与迷失;安史之乱后,以白居易提出著名 的“中隐”理论为重要标志,仕隐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其次,按照隐 逸诗类型对唐代隐逸诗创作的繁荣状况给予考察:山水隐逸诗、田园隐逸诗在初 唐王绩那里开始合流为山水田园隐逸诗,在盛唐孟浩然、王维那里发展到极盛阶 段,此后有韦应物、李商隐和以许浑、皮日休、陆龟蒙为代表的晚唐山林隐逸诗 派创作的山水田园隐逸诗较有成就,并以孟浩然、王维为例,分别详细论述了他 们的山水田园隐逸诗;随着道教神仙思想的长足发展,游仙隐逸诗的创作出现了 兴盛的局面,成就较为突出的有常建、李颀、李白、杜甫、许浑等人,并以李白 为例,详细考察了他的游仙隐逸诗;随着佛教的长足发展,以及禅宗的兴盛,佛 理隐逸诗的创作亦呈现出十分繁荣的局面,代表作家有王梵志、王维、寒山、拾 得、皎然、刘长卿、柳宗元、贾岛等人,并以寒山、拾得为例,考察了他们隐逸 诗的巨大成绩;简单分析了历史上的吏隐者,他们有提出朝隐的东方朔、提出大 隐的王康琚、提出中隐的白居易以及实践吏隐的山涛、阮籍、谢脁、王维等著名 文人,并以白居易为例,细致考察了其吏隐诗的特点。 结束语总结全文,点明本文在四个方面所取得的较为突出的新成果。最后指 出,研究隐逸诗能为改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寻找和谐的精神家园提供不少有益 的借鉴,因而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