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634社会学原理与方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

2. 内婚制和外婚制

【答案】内婚制又称“血缘婚”“族内婚”。是在一定社会关系范围内选择配偶的一种婚姻制度。在母系公社中,每个部落都有统一的姓,其下又分为多个血缘氏族。内婚制要求成员必须在部落内氏族外选择配偶,即禁止与外部落人通婚,也禁止氏族内部近亲通婚。它是比群婚制更进步的婚姻制度。

外婚制又称“族外婚”。是指同一氏族内男女禁止通婚,只能在外氏族男女问选择配偶的婚姻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正式形成于父系社会。之后被“对偶婚”所代替。外婚制的出现,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有利于人类的优生和繁衍,加强了各通婚

,是氏族外婚制的体现。 氏族间的联系。我国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同姓不婚”

3. 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4. 镜中之我

【答案】库利的“镜中之我”概念认为,自我源自以群体为背景的同他人的符号性互动,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认识自己,就如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①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 ③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

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6. 代差

【答案】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代差是

,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

化的扬弃。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两方中的任何一方,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 舒茨(Aifred Schutz)

【答案】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

,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说的“社会事实”

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8. 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

,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作为“手段”

二、简答题

9. 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及其观点是什么?

【答案】社会化的主要理论包括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生命历程”理论。

(1)“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

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角色扮演”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 “客我”

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与“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

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imitationstagc ), 嬉戏阶段(playstage )和博弈阶段(gamestage )。随着一个人从只能扮演有限的、特定的角色到能够扮演普通的“一般化他人”的角色,“客我”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

①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②自我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服从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③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 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岁一1岁); 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岁一3岁); 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岁一5岁); 勤奋与自卑感

(学龄时期,6岁一11岁); 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5)生命历程理论

①基本思想。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做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②基本分析范式,就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③研究的基本主题。生命事件发生的轨迹,即先后次序,以及生命事件之间的过渡关系。 ④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应注意以下四个要点:

第一,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对人的生命历程有重大影响,生活在不同时间和

空间的生命会面临不同的社会景观。时间和空间规定了不同生命所拥有的生活机会、权力和回报。

第二,生命的相关性。生命与生命之间是相关的,生命历程与生命历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命的相关性,要求考察不同生命历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生命的时间安排。生命的时间安排,是指一个社会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特定角色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和后果的期望。生命的时间安排描述的是个体的生命历程与整个社会期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人的能动性。个体的能动性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也有很大作用,因此也是生命历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