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724经济学(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 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答案】(1)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和(D 为活期存款总额,R 为原始存款,r D 为存款准备率,r e 为超额准备率)。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其中r c 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D+CU ,
,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同时,引入强力货币H (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2)从上式可见,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准备率(含超额准备率)、中央银行贴现率、市场借款利率及现金-存款的比率有关,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越小。
2. 引起IS 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假定在一个三部门经济中,t 表示政府税收,g 表示政府购买支出,则均衡的国民收入等于:
解得:。
根据三部门经济的IS 曲线代数表达式可知,引起IS 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投资需求的变动、储蓄函数的变动、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变动以及税收的变动。
(1)投资需求i 的变动。如果投资需求i 增加,IS 曲线将向右平移,反之,则向左平移。移动的距离等于投资乘数乘以投资变动量。
(2)储蓄函数的变动。当储蓄意愿增加时,意味着自发消费。减少了,IS 曲线向左平移,
反之,则向右平移。移动距离等于乘数乘以储蓄变化量。
(3)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变动。增加政府购买支出g ,会使IS 曲线向右平移,反之,则向左平移。移动距离等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乘以政府购买支出变化量。
(4)税收的变动。增加税收意味着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居民的消费需求会减少,那么IS 曲线向左平移; 反之,则向右平移。移动距离等于税收乘数乘以税收变化量。
3. 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并分析它们影响总需求的基本机制。
【答案】(1)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有改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2)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①再贴现率政策。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再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再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再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②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多,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③改变法定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称为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法定准各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 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法定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金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 也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
(3)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基本机制
货币政策通过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在
货币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水平变化,利率变化影响投资需求,继而影响社会总产出。所以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机制可以表达为: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投资需求→社会总需求
4. 完全资本流动的含义是什么? 在小国和大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带来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1)完全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间具有完全流动性,利率的微小变动都会引发资本的无限量流动。完全资本流动是资本自由流动的极端形式,这种情况是理论模型中的理想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多见。
(2)在经济学研究中,小国和大国的区别在于其行为是否对国际市场价格有影响力。其中,小国对国际市场价格没有任何影响力; 大国对国际市场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甚至能左右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
在小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小国利率必定等于国际利率,即小国利率与国际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如果小国的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将会出现国际资本流入的现象,国际资本流入将使资本供给上升,在资本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将下降直到与国际利率水平相等; 反之则会出现小国国内资本外流的现象,使国内利率水平上升。
在大国模型中,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大国利率并不由国际金融市场所决定。在大国开放经济中,由于大国是国际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的决定者,从而大国的经济变化会改变国际利率水平,如果大国开放经济的利率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将会使得以前的国际利率水平提高到大国开放经济的利率水平,反之如果大国开放经济的利率水平低十国际利率水平,将会使以前的国际利率水平降低到大国开放经济的利率水平。同时,由于大国资本规模大,其资本流入或者流出对国际资本的供求影响大,因此国际利率水平根据大国经济的资本流动而改变。
5. 阐述理性预期的概念及其对失业的含义。
【答案】(1)理性预期的概念
理性预期指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做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它包含三个含义:
①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有理性的。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
②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会在做出预期时力图获得一切有关的信息,其中包括对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系统了解和对有关资料与数据的收集。
③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
(2)理性预期对失业的含义
理性预期学派把理性预期概念和自然失业率结合起来,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中会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并指出就业量大于或小于自然率的幅度取决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距,当然,就业量大于自然率的状态只可能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当厂商和工人发现物价上涨所造成的错觉后,一切又将回复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