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市培养单位心理研究所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知识掌握需经历哪几个阶段? 影响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知识掌握的阶段

①西方知识掌握的阶段

著名认知教学心理学家诺曼和鲁墨哈特根据图式理论,提出知识的掌握需经过生长、重构和协调三个阶段。

a. 在生长阶段,学生通过接触各种形式的知识,包括术语、事件、理论解释等,并力图把这些“外来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此时,信息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被原有图式同化,以个别事实或命题的形式被表征。教学首先应考虑所教的内容应适合于学生原有知识准备,即找准生长点。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评价学习成效的主要指标是简单的再认和有提示的回忆。

b. 重构阶段是建立观念间的联系,形成观念间的关系模式。此阶段较适宜的教学方法有苏格拉底“产婆术”、质疑法、发现法等。学生则需要运用组织和精细加工等学习策略,以便发现概念之间的部分与整体、上位与下位、论点与论据等的关系。重构阶段的教学效果评价宜采用论文式测验,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的材料加以比较,发现异同之点并在有限的范围内加以应用,着重考察学生联想和比较的能力。

c. 协调阶段的知识由大量的模式构成,根据深层次结构加以组织达到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水平; 最终达到某一概念在新的情境中与其他概念一起被灵活自如地应用。这个阶段的教学指导应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下进行变通性练习,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纠正性反馈,使学习者对概念理解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以促进迁移。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联系和应用相结合。

②我国关十知识掌握的阶段

领会、巩固、应用是知识掌握中的二个基本环节。研究表明,知识的领会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来实现的,知识的巩固是通过对教材的识记与保持来实现的,而知识的应用则是通过具体化过程来完成的。直观、概括、具体化等认知动作和识记、保持等记忆动作是知识掌握的五个基本心智动作,它们不是五个彼此分隔开的相互独立的阶段,而是既有联系、交叉、渗透的一面,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一面,从而形成了一种“套环式”的结构。

(2)影响知识掌握的主要因素

知识的学习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知识学习的不同阶段,起关键作用的条件也有所不同。但是有一些基本因素影响到知识掌握过程中各环节的学习。

①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实际经验表明,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是影响知识学习的首要条件。只有学

习的主动积极性高,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掌握效果; 否则,难以有好的掌握成效。

②有关知识的准备:知识的掌握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背景上进行的,是在有关知识经验的参与下完成的。研究表明,己有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识学习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促进知识的掌握; 又有消极作用阻碍知识的掌握。其影响的方向主要取决于已有知识经验本身的正确性、它与当前事物的一致性和教学上有无必要的分析与比较这三者的相互作用。

③心智技能的掌握: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直观、概括、具体化、识记和保持,均是属于心智活动的范畴,其发展必然受到心智技能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制约。

④教材结构: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客体,是借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手段。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对教材结构的重建而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教材的重建过程。因此,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知识学习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构建的教材,除要符合学习规律外,还必须一体化、网络化、程序化、最佳化并具有可接受性。

2. 什么是操作技能? 西方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操作技能的形成的?

【答案】(1)操作技能的含义

操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和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写字、打字、绘画; 体育方面的田径、球类、体操等都属于操作技能。操作技能还具有与新智能不同的一些特点。首先,操作技能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操作动作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操作技能的形成

①操作技能形成的实质主要有两种观点:

a. 操作技能形成的闭合回路理论(closed-loop theory),强调知觉痕迹,知觉痕迹是进行正确运动的一种参照机制,该痕迹包括了对过去运动的记忆,并负责确定运动的进程。知觉痕迹根据来自机体自身感觉系统的反馈信息及其来自外界的反馈信息,来停止或调整运动进程。知觉痕迹因练习和恰当的结果反馈而得以加强; 强调记忆痕迹,记忆痕迹负责选择和发动某一运动,它先于知觉痕迹起作用,并随练习而得以增强。

b. 密特的图式理论,用图式来解释运动学习。图式理论认为,操作者可以从每一次的运动经历中抽象出四个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重要的信息组成一套法则。图式理论还认为,运动图式由回忆图式和再认图式构成,每一图式有其自己的作用。

②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

操作技能的形成是分阶段进行的,随着不断地练习,在适当的条件下学习者的操作将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以通过各种指标反映出来。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研究者提出了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模型。

a. 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学生尝试理解操作技能的任务及这一任务提出的要求,了解需要做哪些动作,各动作的顺序怎样,从何处可以得到反馈等。此时,学

生要选出原来己经掌握的部分技能,并按规定的程序将它们组合起来。这一阶段的主要结果是获得程序性知识; 第二阶段是联结阶段,操作技能和练习策略; 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技能的执行变得日趋自动化,操作极其流畅、准确和稳定。

b. 亚当斯(1971)的两阶段模型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言语一动作阶段,该阶段相当于菲茨与波斯纳的认知和联结阶段。第二阶段是动作阶段,其中包含了菲茨与波斯纳的自动化阶段。

c. 金泰尔(A.M.Gentile , 1972)认为,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一阶段是获得运动观念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固定化—多样化阶段。获得运动观念的阶段,要确定与技能学习有关的和无关的刺激。有关刺激即那些能够调整动作执行的环境信息,个体必须注意它们。无关刺激即那些容易引起个体分心的信息,这些刺激妨碍学习者完成技能。确定有效地获得技能所需的最恰当的动作方式; 在固定化—多样化阶段,不管条件如何变化,学习者要能够根据要求完成技能:完成技能时提高其连贯性。固定化主要针对闭合性技能,而多样化主要针对开放性技能。

3. 心智技能是怎样分阶段形成的? 在每一阶段的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心智技能形成阶段

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活动是通过内化而实现的,心智技能的形成经历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内化这三个阶段。

①原型定向阶段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此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它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原型定向是心智技能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

②原型操作阶段

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在这一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因而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动作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客体,动作本身是通过一定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对象在动作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也是以外显的形式来实现的。主体在原型操作过程中,不仅仅是依据原有的定向映象作出相应的动作,而且同时可以使作出的动作在头脑中得以反映,从而在感性上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这种完备的感性的动觉映象是心智技能开始形成及内化的基础。因而原型操作在心智技能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③原型内化阶段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