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答案】而部动作编码系统是测量而部各部位的肌肉运动系统。是艾克曼等人在总结过去对面部表情评定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的一个尽最大可能区分而部运动的综合系统,是迄今为Ih :最为详尽、最为精细的面部运动测量技术。它以而部肌肉运动为单位,是用以测量区域性的而部肌肉运动的精确图式。
2. 应激
【答案】应激是默里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指当某些事件或者环境刺激作用于人,使人感到紧张、有压力的心理反应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身体反应的过程。应激是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综合。当环境需求超过了个人处理能力的时候,应激就会产生。
3. 情绪和情感
【答案】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情绪是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感是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4. 静息电位
【答案】静息电位指当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测到的电位变化。当细胞不活动时,细胞膜处在极化状态,以膜外电压为0,则膜内电压为约-5070mV 时的电位。这时细胞膜外呈正电性,而膜内呈负电性,且用微电极可测出细胞内外有-70mV 的电位差。当神经元受到电或者化学刺激时,神经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就会改变,引起膜电位变化,进而引起神经冲动。
5.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 )
【答案】深度知觉是指以视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包括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而且能够知觉
物体的深度和距离。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它是以视觉和触摸觉的联系为基础的。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更为复杂,它依赖许多深度线索。人们通过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等来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6. 启发式
【答案】启发式是一种间题解决策略,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式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常用的策略有手段一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经常运用启发式。
7. 根源特质
【答案】根源特质是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决定个体行为的内部特质,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对人格测验加以因素分析可获得表面特质,进一步分析表面特质可获得根源特质。准确识别控制行为的根源特质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行为。
8. 高原期
【答案】高原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此阶段,产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高原期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人类在任何学习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期”。产生原因主要有:心理障碍、方法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研究发现,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二、单选题
9. 下列关于能力发展与知识获得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能力发展慢,知识获得慢
B. 能力发展慢,知识获得快
C. 能力发展快,知识获得快
D. 能力发展快,知识获得慢
【答案】B
【解析】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能力发展和知识获得不同步,知识获得快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知识获得要晚。
10.一位研究者随机调查了50名城市居民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的花费,另外还搜集了老师对这些孩子的总体评价,得到积差相关系数为0.53。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 如果另外再随机调查50名乡镇居民,他们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的花费与老师对其孩子总体评价之间的相关系数会非常接近0.53
B. 用城市居民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的花费预测老师对其孩子总体评价的准确率为53%
C. 城市居民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的花费决定老师对其子女的总体评价
D. 城市居民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的花费与老师对其孩子的总体评价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答案】D
【解析】相关系数是两列变量间相关程度的数字表现形式,或者说是表示相关程度的指标。两变量存在相关并不代表两变量之间一定存在因果关系。0.53的相关属于中等程度的相关。
11.观众把篮球比赛中穿着不同服装的运动员相应地归为不同的球队,这体现了知觉组织的( )。
A. 对称性原则
B. 邻近性原则
C. 连续性原则
D. 相似性原则
【答案】D
【解析】观众将穿着不同服装的运动员归于不同的球队,即将穿着相同的球衣的运动员归于同一个球队,因此体现了知觉组织的相似性原则。A 项,知觉组织的对称性原则是指将对称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B 项,知觉组织的邻近性原则是指相互接近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C 项,知觉组织的连续性原则是指以相同方向排列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的倾向。
12.分散思维的程度由独特性、流畅性和( )的能力来揭示。
A. 求异性
B. 反应性
c. 变通性
D. 求同性
【答案】C
【解析】分散思维的特点有:①流畅性,是观念的自由发挥。②变通性,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③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④多感官性。
13.在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视觉刺激中,如果第一个靶刺激出现之后的200~600ms内呈现第二个靶刺激,那么探测第二个靶刺激的能力降低,这种现象称为( )。
A. 注意瞬间
B. 注意分散
C. 返回抑制
D. 非注意盲视
【答案】C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