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852俄语综合之语言学纲要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零形式
【答案】零形式是指用词的原形式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的一种语法手段。语言学中的零形式是指在深层语义中,理论上存在一个与它紧相邻的结构成分。这个结构成分在表层结构中的形式是零,在实际话语中不能添补。零形式这个概念是从数学引进到语言学领域的。语言学中的零,表示的不是无的概念,而是表示空位的意思。例如,在英语中,有boy/boys单复数的对立,boys 有复数形式的标记-s ,那单数就以不加标记的形式为标记从而形成区分功能,这就是零形式。
2. 世界语
【答案】世界语是指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l887年创造的以世界通用为目的的语言,这种语言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取自日耳曼族语言和希腊语。语法规则十六条,美语例外。采用拉丁字母书写,一字母一音,多音节词的重音一律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词根可以自由地复合成词; 派生词的构成可利用一套丰富的前后缀,方便灵活。世界语模拟自然语言,没有枯燥乏味矫揉造作的味道,简单易学。但是,世界语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它不能代表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
3. 语言的社会变体
【答案】语言的社会变体是指社会方言。这种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和语言变体,就是社会方言。社会方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用词方面。社会中的人群由于年龄、性别、职业、阶层、阶级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在每个社团的内部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较为密切,交际频繁,而不同社团间的交际相对稀疏,从而不同言语社团内部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社团的独特的语言特点。
4. 反义关系
【答案】反义关系是指意义相反的一对词之间的关系。语言中有很多意义相反的词,称为反义词。它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反义词在修辞上有对比作用,可利用来揭露矛盾,突出对立面。
反义关系有互补反义关系和和极性反义关系两种类型。例如,“正”和“反”、“男”和“女”、“生”和“死”,都是互补反义关系,其中不允许插入第三种状态; 而“白”和“黑”、“大”和“小”、“朋友”和“敌人”等都是极性反义关系,其中都还允许第三种情况存在。
二、简答题
5. 在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哪个部分的发展最有规律,为什么?
【答案】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在语言各子系统中,不同部分的发展是不一样的,相比较而言,语法的发展演变是最有规律的。
(1)语法发展最为规律的原因
语法是语言各个部分发展中速度最缓慢的,也是最稳定的,它的发展是一步步向前发展的,是自身的发展,不易受到外部语言环境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词汇是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和影响的,语音也是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受到外界影响后,变化自然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不能完全呈现出自身的发展规律。
(2)语法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语法的发展是最为规律和系统的,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演变结果上来看,可以将语法演变的规律分为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
②从演变方式上来看,将语法演变的规律分为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三种。
总之,语言的各要素中,语法是最不易受到外界语言环境影响的部分,是最稳定的,也是依据自身规律渐渐发展的,是语言各要素中发展最有规律的。
6. 分析语文学和语言学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语文学是语言学研究的早期形式,二者有着一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语文学和语言学,都是对语言进行的描述和记录,语文学是语言学系统研究的开始。
(2)不同点
①研究对象不同
a. 语文学给古代经典作注解,研究古代书面语,是经学的附庸。它所关注的,首先是反映在古代书面文献中的古代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其直接目的是解读古典文献,而不是自觉地探索语言自身的规律,对同时代活生生的口语更是完全不感兴趣。这必然使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受到限制。如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占代读音和意义。
b.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现代语言学则以研究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而且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语文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
②地位不同
语文学的局限使得它必须附庸在其他学科上,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语言学是在语文学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还与越来越多的学科相连。
三、论述题
7. 举例分析语言演变过程中词语发生替换的原因。
【答案】词语的替换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特点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现象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或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原因
核心词汇相对比较稳定,一般词汇的词语替换则比较频繁,它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词语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变化
社会生活的急剧改变、社会观念的改变都会引发语言出现相当数量的词语的替换。新中国成立以后,汉语中很多词语被认为是反映了旧社会的等级观念而改变犷说法。例如,司令官一司令员、百姓一人民、厨子一炊事员、车夫一司机、信差一邮递员、手民一排字员,等等。
②利用政治权利人为的改变例如,我国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唐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用“代”替换“世”。
③词语随着社会现象的消亡而消失
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有朝廷发的“傣禄”(包括“棒米”和“傣银”),随着封建社会的消亡,这些词语也消失了。
④词语随着新的社会现象的产生而产生
例如,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卫星”“克隆”“丁克”等新词。
(2)不同语言间交流融合给词语带来的影响
词语替换还需要一个客观条件,这就是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如汉族在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散居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汉族人民中间的少数民族失去了自己语言的一些特征,包括一些词汇,而被优势语言所取代。这也是造成词语替换的原因。
(3)语言发展规律的作用
上古时期,汉语词语主要是以单音孽生法为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法所产生的单音词,在交际中出现了不便。南朝以后,两个单音节词根的复合构词法成为了主流,因此,一些单音节词被双音节的词所替代,成为了交际的主体。
四、分析题
8. 用语义分析法辨析下列句子的语义关系或异同(可以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或语义特征等任一方法辨析)。
(1)喝饮料一一喝大杯
(2)他圆圆地画了一个圈儿一一他满意地笑了笑一一他常常出差
(3)我学会了游泳一一他打碎了杯子一一她做完了饭
(4)身上盖着毯子一一屋外下着雪
(5)我同意去一一我应该去一一我强迫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