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论述影响个体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
【答案】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学习的‘种类型,必然服从十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它作为一种特殊学习,又有其特殊性。从学习过程的内部因素来看,个体是否在学习中产生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认知与体验,是决定社会规范接受程度的关键因素。从学习过程的外部因素来看,个体社会行为的反馈效应,又反过来影响学习动机。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如下。
(1)交往需要
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受意识控制的随意性活动,是受一定的需要驱使的。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交往需要是最基本的社会性需要,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交往需要构成社会规范学习的直接动因,又可分为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2)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
任何学习都要受学习内容的影响,社会规范学习客观上要受规范本身特点的制约。根据规范的性质,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有禁止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两类。这两类规范要求不同,难度一也不同。
(3)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
人是一种由高级心理机能调控的自组织系统。这种调控机制的实现是以行为的社会反馈信息的获得为前题的。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与动机过程四个环节,其中动机过程指的就是个体通过对行为的社会反馈信息的回收,决定是否将所学得的行为模式付之实施。在教育系统中行为的社会反馈作用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从而达到对规范行为的积极导向作用。
(4)认识与体验的一致性
社会规范学习是知、情、行的整合,即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的综合。通过认知学习形成对社会规范必要性的认识。通过情感学习产生与规范相一致的情感体验。这是规范学习的核心,存在以下三种情况:认识与体验不一致,表明有意义障碍或情感障碍存在,社会规范的接受程度就表现为依从性水平; 认识与体验相一致,表明个体学习过程中不存在意义障碍或情感障碍,社会规范的接受便处于认同性水平; 认识与体验紧密结合,并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为信念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信念是情感与认知的结晶。社会规范学习便进入信奉性水平。
2. 在编制学绩测验时,应如何命题? 怎样评分?
【答案】标准化学绩测验是指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
(1)命题
编制学绩测验的核心是命题,要编制良好的学绩测验,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命题的方法和技巧。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试题的类型
试题的类型(题目的形式)在学绩测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编制学绩测验前,必须慎重选择适宜的题型。根据应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成两大类: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具有良好的结构,对学生的反应限制较多。而主观题则要求学生自己组织材料,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陈述出来。这类题型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题等。教师在评分时,对学生的回答需要给出不同量的分值,而不仅仅是满分或零分。它包含论文题和问题解决题这两种形式。在主观题和客观题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各有短长,各有自己的独特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题目形式,以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②命题的一般原则
命题时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 内容的取样要有代表性; 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 文句要简明扼要; 答案应正确可靠; 测题应彼此独立。
③命题的准备和搜集
在命题前,应根据教学大纲,列出教学内容和行为目标的双向细目表。并依据本次测验的性质、目的,确定题目的取材范围、形式与数量。测验计划编好后,就要搜集有关资料作为命题取材的依据。一个测验的好坏和测验材料的选择适当与否有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留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搜集现成试题并分类储存,才有可能使试题的内容更有针对性,从而编制出可信和有效的学绩测验。
④命题难度梯级的建立
难度是命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考核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同类试题的难度列成一个梯级。教师在建立试题库时,不仅要把搜集或自编的试题分类储存,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将同类试题进行分类,可先将其分为难、中、易三部分,最后按照由易至难的顺序排列,形成一个同类试题的难度序列,以便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2)测验的评分
①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
客观评分是学绩测验的基本要求。固定应答型试题,客观评分比较容易做到。但是对于自由应答型试题,由于评分标准很难把握,各个评阅者的偏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位教师一次评阅多份试卷,受情绪、疲劳、试卷前后位置引起的对比效应以及对学生成见的影响,标准也可能不统一,因此其评分的客观性较差。为了使评分尽可能客观,一般可采取多人评阅求平均和每人负责评阅一题的办法。
②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
对于固定应答题型,只要提供正确答案即可。对于自由应答题型,则应详细规定答案要点,并对评分规则作详细的说明。评分时将每一个人的反应和评分说明书上所提供的样例相比较,然后按最接近的答案样例给分。同时,由于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因此评分标准不仅要规定一般的答案要点,而且应有可接受的变式。
③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
为了科学地给每个题目配给分数,应该对所要测量的心理活动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确定其内容一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依据题目的难度,合理配给分数。
④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
分析评分即按各要点给分,这便于诊断以往学习中的断裂点和断裂带,明确学生个体内部的差异以进行针对性教学。综合评分即从整体上考察,分别为不同等级确定出样本,它可以了解学生的一般状况,便于总体了解和把握。因此,在对学绩测验进行评分时,应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目的。
⑤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
学绩测验所要测量的是学生对有关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程度等,因此评分时注重的应是考生回答的内容而不应是作答的形式。除中文科之外,其他科目试卷的评阅,不应受错别字、书法、句法以及卷面整洁等因素的影响。
3. 社会规范背离的内涵、分类及其危害是什么?
【答案】(1)社会规范背离的内涵社会规范的背离是对规范遵从现象的逆反,是指对社会规范、准则的偏离、违反、背叛等。由于社会规范本身具有历史性与可变性,社会规范的背离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对陈腐的旧规范的背离是社会进步力量的标志,也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是值得积极倡导的。而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服务的合理规范的背离,则是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害的,是要防止和纠正的。
(2)社会规范背离的分类
社会规范背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①社会规范背离按其危害程度,可以分为社会适应障碍、品德不良与违法犯罪三类。社会适应障碍主要是对个体自身造成心理伤害,品德不良则对他人与集体的利益造成」定的损害,而违法犯罪则是对社会构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社会适应障碍指个体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所引起的; 品德不良指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采用违背道德规范的方式和手段来达到个人的目的,构成对他人利益的侵犯,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违法犯罪是指直接触犯法律的反社会行为,对他人与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②社会规范背离依据背离的内部根源可以分为错误依从、错误认同与错误信奉三类。错误依从指个体与某些非正式群体与不正当的小团体建立较密切的联系或加入这些组织后,迫于这些群体的内部压力,盲目服从或接受这些群体的不正确的规范与准则,从而做出有悖于社会规范的行为; 错误认同指个体由于个人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原因,错误地将某个不符合社会规范准则要求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