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衡量测验跨时间一致性的信度称为( )。

A. 重测难度

B 复本信度

C 同质性信度

D. 评分者信度

【答案】A

【解析】不同的信度考查的内容不同。重测信度衡量测验跨时间的一致性。复本信度(连续施测)衡量测验两个平行测验内容之间的一致性。复本信度(间隔施测)衡量两个平行测验内容之间的跨时间的一致性。分半信度衡量一个测量的两半内容之间的一致性。评分者信度衡量评分者间的一致性。

2. 在一个2×2的完全随机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6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

A.6

B.12

C.18

D.24

【答案】D

【解析】完全随机设计指的是每一个被试只参与一种实验处理。本题为2×2的完全随机设计,其实验处理有4个,每种处理需要6名被试,因此整个实验设计所需被试为24名。

3. 离差智商决定于( )。

A. 个体在相同条件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B. 个体的智龄状态

C. 个体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率

D. 个体间正态分布的形式

【答案】A

【解析】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其同龄人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因而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

4. 一个婴儿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拒绝母亲的爱抚,其依恋类型是( )

A. 安全型

B. 回避型

C. 反抗型

D. 迟缓型

【答案】C

【解析】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其中,反抗型依恋婴儿的表现是: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5. 小学中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 )。

A. 直观形象水平

B. 形象抽象水平

C.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D. 本质抽象水平

【答案】B

【解析】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趋势是:一年级基本上属于直观形象水平; 二、三年级从直观形象水平向形象抽象水平过渡; 四、五年级大多数儿童进入了本质抽象水平。

6. 多质多法(MTMM )所考虑的测验效度类型是( )。

A. 内容效度

B. 构想效度

C. 同时效度

D. 预测效度

【答案】B

【解析】多质多法由Campbell 和fiske (1959)提出,他们通过对多质多法的相关矩阵的分析来判断不同测量方法的汇聚效度和不同心理特质之间的区分效度。

7. 一般而言,产生立体知觉最重要的线索是( )。

A. 运动视差

B. 运动透视

C. 双眼视差

D. 空气透视

【答案】C

【解析】产生立体知觉的线索包括: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视差(双眼线索),其中双眼视差是产生知觉的最重要线索。

8. 被试在回答心理测验题目时,不管测验内容如何,都采用同样方式来回答问题。这种趋同应答的现象被称为( )。

A. 反应定势

B. 反应风格

C. 猜测应答

D. 默认应答

【答案】A

【解析】反应定势是受测者在测验中由某种心理定势引起的反应倾向,它使受测者作出与测验欲测的特性无关的歪曲反应。在能力测验、个性测验、兴趣测验和态度测验等心理测验以及采用问卷法进行的心理研究中,反应定势是普遍存在的。

9. 儿童在其发展早期,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后来,当他们看到越来越多会

动的东西(如纸飞机等)并没有生命时,就会修正自己原来的认识。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

A. 同化

B. 顺应

C. 图式

D. 平衡

【答案】B

【解析】顺应即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A 项,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己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D 项,平衡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10.材料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或被遗弃受( )控制。

A. 组块

B. 注意

C. 复述

D. 编码

【答案】B

【解析】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

11.刺激数目与选择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是( )。

A. 线性关系

B. 指数关系

C. 对数关系

D. 二次函数关系

【答案】C

【解析】费希纳定律认为感觉的大小(或感觉量)是刺激强度(或刺激量)的对数函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