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之民俗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8年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之民俗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一).... 2

2018年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之民俗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二).. 16

2018年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之民俗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三).. 29

2018年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之民俗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四).. 43

2018年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13民俗学(含民间文学)之民俗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五).. 57

一、名词解释

1. 花儿

【答案】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花儿起源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每年春季,甘肃、青海等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花儿会,农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浪山赶会,蔚然成风。

2. 洗三

【答案】“洗三”,又称“三朝”,是中国汉族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在这之前之后,小孩的父亲要向岳父家报喜,所携带的礼物常暗示婴儿性别,如连云港一带以“喜蛋”数目为标志,若生男用单数如89, 99等,若生女用双数如56, 66等。产房或临街门口挂红布、桃枝等物,表示婴儿降生,向乡邻报喜。这一习俗产生很早,《札记》就有生男“设弧于门左”,生女“设悦于门右”的记载。“洗二”是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北方多用热水浸泡艾叶、花椒等,由老年妇女为婴儿擦身,认为这样做可以去掉胎气。有的地方在给婴儿洗澡时还要唱喜歌,预祝他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读书做官,出人头地。

3. 民俗工具论

【答案】民俗工具论是晚清改良派知识分子的启蒙民俗思想。他们把民俗作工具,去反思政体,开化民智和从事补救社会弊病的工作。他们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俗都是通过神话传说来叙述的; 在中国,民俗中包含着产生本国的人种、群体、家族、道德、政治、宗教和国体的诸种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和情感因素等,要了解这些因素的由来,就必须认识本国的民俗。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成员还依赖于民俗,“自别其众于余众”,井且是中国自强图新的一种基础。但中国晚清社会的积贫积弱,也要从国民的陋俗上挖根源。改良派不主张推翻专制统治,他们对待民俗的态度,也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种思想给他们的民俗工具论带来了局限。但由于他们的米苏理论评价和相关活动,跟他们对国事的忧愤和对变法的热心宣传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4. 民间口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

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5. 神话—原型批评

【答案】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它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是自觉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其产生也同弗雷泽的交感巫术原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弗莱认为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因此,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的共性及演变规律

6. 接触律与模仿律

【答案】接触律与模仿律是在人类巫术得以建立的两种思想原则,得名于弗雷泽的《金枝》。费雷泽将二者统称为交感律。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是模仿律; 物体一经相互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是接触律。按照这两种规律可以引申出巫术施行的方法,即模仿或相似巫术和接触或感染巫术。“模仿律”和“接触律”

(类比与联想的应用)这两条最基本的巫术原理,不仅是各种法术构思的基础,而且也在医学技艺中得到广泛应用。模仿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通过破坏敌人的偶像,或针刺写有某人姓名、生辰的纸人,以期得到令对方遭厄运的愿望。接触律在咒禁疗法中的应用,如人痘接种的发明和对胞衣的处理。

7. 宗族

【答案】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8. 郭璞的民俗观

【答案】郭璞的民俗观是郭璞接受上古流传下来的怪异神话并吸收外来的佛教文化,按照民俗生活的原来样式对怪异神话进行解释的观点。他发现和收录了一些前人没有记载的神话传说类型。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谈到了炎黄帝族神系,群巫成集、木石崇拜、民间医疗、西王母不死药、仙山和神祭等中国的神话传说。郭璞在他的神话注疏中,展示了一个谷食丰硕、无有差别的理想境界,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的这种归纳,在从前的古籍中是很少见到的,而他受到当时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特别是他借助了佛教的创教说模式,引入上古的怪诞神话,帮助人们能够见怪不怪地接受祖先创造的神话遗产,更是对保存中国古代神活的一个贡献。

二、简答题

9. 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答案】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在考察各种节俗活动的成因时,不能离开这个视点。在传统节俗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后续的内涵融入其间,然而,深究各种节俗活动产生的最初根源,可以发现一个简单而又永恒的推动力:即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旱期的原始信仰观念直接相关。

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灵魂崇拜促进节口习俗的产生

古人相信人有灵魂,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灵魂却不消失。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变化形态,暗中对人起作用。生前为善者,死后亦成善鬼。家中的尊长死后,能成为家族或家庭的保护神,因此受到后人的隆重祭祀。这便是上古的祖先崇拜。殷周时代,祖先崇拜的祭祀相当频繁,祖庙建筑名目甚多。春秋战国以后,儒家伦理文化给原始的祖先崇拜增添了新的动力。“事死如事生”、“慎终追远”遂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社会生活的伦理原则。汉以后,岁节祭祖已成定例。新春伊始,祈望先祖保佑新一年风调雨顺、合家平安; 新谷登场,第一刀新穗用来祀天祭祖,以答谢祖宗的眷顾之恩; 岁暮天寒,不忘给祖宗捎去御寒的冬衣; 年尽岁除,更不忘把先祖请回与家人团聚。节日中的祭祖习俗,使血亲家族内部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成为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2)节日习俗强化了灵魂崇拜观念

除了善灵和祖灵以外,人们认为,那些死于非命、中道而天的非正常死亡者,死后会变成恶鬼或散祟,加害于人。《搜神记》卷十六载:“昔领项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 一居若水为蛆烟鬼; 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为了使厉鬼不害人,古人想出了种种办法:或敬而远之、或退而避之、或驱而赶之。七月十五于旷野水边燃放河灯、焚香化纸、设撰施粥,为的是追荐各路孤魂野鬼,使其有所归而不为厉。上巳日河边洗浴,端午插艾挂蒲、饮雄黄酒、戴长命缕,重九登高等俗,均有避邪消灾之意。至于年节燃放爆竹、击鼓驱摊、去秽送穷、更换桃符等俗,则都是对鬼魅的一种强力驱除,显示出人的护生态度。

总之,原始信仰(包括灵魂崇拜在内)是节日风俗产生的土壤和温床; 祈望人寿年丰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是节日习俗形成的原发动因。

10.联村组织的类型(依组织功能)。

【答案】联村组织是中型的社区组织,是若干相邻村落为了协同行动而结成的联盟。传统社会的民间联村组织,通常是在出现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产生的,例如崇拜地方保护神(包括为之建庙、筹办祭典等)、防匪、兴修水利、械斗。

联村组织的类型主要有:

(1)联村组织有理事会(由各村的代表组成);

(2)规约(开展集体活动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