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州大学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答案】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称为最终产品; 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称为中间产品。区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产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例如煤炭,卖给消费者家用时就是最终产品,卖给工业企业做燃料时则是中间产品。
2. 非自愿失业
,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但仍得不【答案】非自愿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
到工作。
非自愿失业是凯恩斯对传统失业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是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直接研究的对象。凯恩斯对非自愿失业的解释是,当所消费的商品的价格较之货币工资发生了轻微上涨,而此时愿意按现行的货币工资提供劳动的劳动总供给仍然大于现在实际的就业量,那么就存在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从另一个方面讲,指有可能被总需求的提高所消除的那种失业。因为总需求的提高必将导致较高的物价和较低的实际工资。
3. GDP 折算(平减)指数
【答案】GDP 拆算(平减)指数是名义GDP 和实际GDP 的比率。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 是按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 折算(平减)指数公式为:
GDP 折算(平减)指数=
GDP 折算(平减)指数用来衡量在基期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间发生的价格变化,这个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不同,因为它的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额的改变而改变。因为GDP 折算(平减)指数是以涉及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它是一个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状况的具有广泛基础的价格指数。
GDP 折算(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4. 货币规则
【答案】“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这是货币学派的政策主张。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依照货币学派的观点,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
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货币分析逻辑是这样的:货币供给要与货币需求相适应,从货币需求角度出发,货币需求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由于恒久性收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受恒久性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是不大的。既然如此,就必须以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为基础,所以货币供给也应该是稳定增长的,货币当局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供应量始终不变地以一种固定的比率增加,并大致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
5. 资本边际效率
【答案】资本边际效率是指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贴现率,它可被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利方法计算得的预期利润率,其公式为:
式中,R 表示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R i 表示使用期内各年份的预期收益,J 表示资本品在第n 年末时的处置残值,r 表示资本边际效率。公式表明,资本边际效率与资本重置成本成反比,与资本预期收益成正比。凯恩斯认为,预期收益的减少与重置成本的上升都会使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6.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答案】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对于剧烈的经济波动,各种自动稳定器作用有限。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经济方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政策时滞。从认识到总需求的变化到各种乘数发挥作用,都需要时间; ②挤出效应问题; ③政治阻力; ④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一方面乘数大小难以确定; 另一方面政府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日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可能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而这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7. 个人可支配收入
【答案】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简称为PDI )是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盈利性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消费或储蓄的那一部
分收入。
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因此,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生活水平。
8. 总供给曲线
【答案】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得到的,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产出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出递减。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业量。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货币工资变动能作何反应的假定。在短期,就业量的变化是引起总供给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长期,资本积累的变化、技术进步等都会影响总供给水平。
二、简答题
9. 当一国经济同时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赤字状态时,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来调整?
【答案】在开放经济中,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宏观经济的国内均衡和国外均衡,即使宏观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并且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均衡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如果一国经济出现国内非均衡或国外非均衡,则可以采取相应的财政、货币、对外贸易政策的组合,使宏观经济趋向既定的目标。
当一国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赤字状态时,政府应当采取如下的政策组合:
(1)紧缩性货币政策。如出售债券,回笼货币,提高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国内利息率上升,一方面,可以使投资下降,压缩总需求,有利于物价水平下降,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另一方面,进口量亦随收入水平的下降而减少,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同时,较高的利息率可以减少国内资本的外流,并吸收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2)紧缩性财政政策。如削减财政支出、提高税率等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抑制总需求,以配合紧缩性货币政策发挥作用。
(3)贸易保护性政策。如提高进口关税,进口许可证与进口配额,非关税壁垒等; 外汇管制政策,如制定限制外汇流出,促进外汇流入的政策等。贸易保护性政策和外汇管制政策可以减少进日,促进资本流入,有效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会影响与本国经济往来密切的国家的利益,因此,需要考虑对方的反应,以免对方采取报复措施。
总之,一国处于国内外非均衡状态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将各种经济政策加以适当的配合。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对国内经济活动的调节效果比较直接; 外贸、外汇政策调节国际收支的效果比较显著。但同时又会影响多边贸易关系,而货币政策是通过利息率来间接地调节国内总需求水平及国际收支状况的。在实际运用中,应考虑各种政策对经济总量的不同影响,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有利于客观经济同时实现国内外的均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