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822公共管理综合之公共管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多角度分析
【答案】多角度分析是指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方面的多重认识,以获得对政策问题的看法及解决的途径,是一个集成型的综合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常常用于那些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可从技术角度、组织角度、个人角度说明其功能。
2. 寻租
【答案】寻租是指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它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对既得利益的维护和对既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活动。寻租往往使政府的决策或运作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它们往往成为腐败、社会不公和社会动乱之源。政府中的决策者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利益的一种非常普遍的情况是“寻租活动”。
寻租的特点主要有:①间接造成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阻止了更有效的生产方式的实施; ②导致其他层次的寻租活动或“避租”活动; ③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为了对付寻租者的游说与贿赂,需要时间和精力反击; ④寻租活动有合法与非法之分; ⑤企业向政府争取优惠待遇,利用特殊政策维护自身的独家垄断,属于合法的寻租活动; ⑥行贿和走私属于非法的寻租活动。
3. 政策科学“三部曲”
【答案】叶海卡·德罗尔为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发表了被称为政策科学三部曲的著作,分析了管理科学与行为科学的局限性,提出的理论与观点成为政策科学的基本范式。其中,政策科学“三部曲”是指叶海卡·德罗尔从1968年至1971年间发表的三部政策科学著作,具体为:《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
4. 公共决策体制
【答案】公共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通常一个完整的公共决策体制应由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执行子系统等组成。
5. 垄断
【答案】垄断是指市场的参与者具有了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力量。这主要是指市场参与者具有了影响市场价格的力量。市场之所以具有保证效率实现的能力,是因为它通过价格机制来引导社会将资源配置到社会成员最需要的地方,价格这一信号才能够起到正确地反映社会成员的偏好和需求信息的作用,从而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一旦少数市场参与者具有了影响市场价
格的能力,价格作为反映社会成员需求信息的机制的能力也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削弱,从而使价格机制不再具有推进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的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最终是与垄断者利用其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福利的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当市场中出现垄断者时,垄断者通过控制市场价格来谋取垄断利益的行为将最终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
6. 目标群体
【答案】目标群体是指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作为公共政策的客体的目标群体与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作用。
二、简答题
7.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答案】政府机构改革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构经历了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五次较大规模的改革,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经验和教训归纳如下:
(1)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
①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中国在推进行政改革的进程中,十分注重从各地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允许各地在遵循改革的总原则和总方针的前提下,在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方面因地制宜。中央政府则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实行分类指导,使改革更符合各地实际。
②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中国的行政改革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经济建设事业进行,无论是机构的精简,还是人员的调整,都服从发展经济运行的需要。同时,把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拥有真正的自主权摆在突出位置,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不断深化。实践证明,这是中国行政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原则。
③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则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④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及我国传统的行政精华。在行政改革中既坚持对外开放,注意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学习发达国家科学管理的方式方法,以丰富我国行政改革的内容,也十分注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促进中国特色的行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⑤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力式。中国的行政改革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不可能一毗而就、一步到位,而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
(2)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教训
①机构改革缺乏首尾一致的明确思路。由于每一次机构改革都是在政府换届前不到一年开始筹划的,历次机构改革之间,缺乏政策上的连续性。
②反复精简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执政能力。纵观30多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真正精简了的只是
国务院的机构和人员,人大、政协、党的机构和人员一直在增加。省及省以下政府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实际上己经完全失控。
③机构频繁变动降低了政府官员的素质。这种每一届政府都要精简一次机构、人员的做法,导致了政府官员队伍的不稳定。况且政府机构精简时,很难留住业务能力强的官员,留下来的人员中多数不是原来的业务骨干。
④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要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本届政府已经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但是如何确定各级政府的职能,却不是一个“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所能解决的。
⑤事业单位改革不能照抄国企改革的模式。近年来有人讲,事业单位是传统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要求加快事业单位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这种说法是很不负责任的。
8. 简述非营利组织存在失灵的原因。
【答案】非营利组织存在失灵主要是因为其在发展中面临者诸多的限制和困境。具体有:
(1)非营利组织限制
非营利组织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有其比较优势,但是也存在许多限制。这些限制既来源于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和公共服务的性质,也来源十自身的因素。非营利组织的民间性质,使其不能提供一些公共服务,如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法律执行领域的公共服务便不能由非营利组织提供:此外,由于非营利组织是民间组织,不是公权力机关,在涉及运用公权力的领域,其提供的服务的能力受到限制。
非营利组织存在着失灵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益的特殊性。有些组织可能发展为极端的、排他胜极强的只为特殊群体服务的组织。 ②公益的父权性。指可能为少数人控制,变成图利私人的组织。
③公益的业余性。从事公益活动的常常是志愿服务者,可能热心有余而专业不足。
(2)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的困境
①任务困境。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文化或经济任务为何? 言应该与政府或企业保持密切或独立的关系吗?
②财务困境。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如何解决? 民间个人或企业的捐助、政府的补助以及自行经营业务与收费之比例应该如何分摊?
②权力困境。非营利组织可以影响政府或盈利部门决策过程之底线为何?
④效能困境。非营利组织本身的效能为何? 如何改进其组织效能?
⑤治理困境。非营利组织可以在不影响其创造社会秩序多元主义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利害关系团体负责吗? 如何担当治理过程中的责任精神?
9. 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管理有何区别?
【答案】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的管理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1)组织文化方面。全面质量管理主张集体努力、跨部门合作、教导授能、顾客满意和追求品质; 传统的管理主张追求生产力、个人主义、专业分工、独断领导、和利润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