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大学艺术学院891艺术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意在笔先

【答案】意在笔先是指艺术家在下笔前须先有充分的审美思维活动和立意,意在笔先又称“意在笔前”、“意存笔前”。传言王维所作《画学秘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清代画家方薰将“意”与风格相联系,认为“意”具有奇、高、深、远等特点,因此作品应具有相应的风格。

2. “准艺术”

【答案】“准艺术”是指艺术发生的第二个阶段。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 第二阶段: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这就是艺术发生的开始,称作“准艺术”、“史前艺术”或“艺术前的艺术”; 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准艺术”发生在狩猎经济为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准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过渡性与发展性。

3. 艺术作品

【答案】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对象。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创作的诉求对象,又是艺术消费的主要对象。它作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主题,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

4. 造型艺术

【答案】造型艺术是艺术形态之一,18世纪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始用这一名词。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个艺术门类。它是一种再现性艺术,也是一种静态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造型艺术习惯上分为“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两种,前者指以绘画、岩画、版画、画像石等表现自然或现实社会以及人的心理活动与想象; 后者多半指建筑艺术与图案纹样、工艺美术制品等。

5. 蒙太奇

【答案】蒙太奇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组合、装配、构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艺术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蒙太奇的完整概念应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 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不但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甚至画面与声音均可构成蒙太奇组合关系: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6. 古典主义音乐

【答案】古典主义音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一是指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即“维也纳古典乐派”; 二是泛指17、18、19三个世纪的音乐创作,其中包括古典时期以前的巴洛克音乐、罗可可音乐和古典时期以后的浪漫派音乐,也包括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

7. 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答案】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诞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阿思海姆等学者的艺术心理学研究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密切关联。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是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简言之,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该心理学派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8. 艺术风格

【答案】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卜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性的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艺术风格既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9. 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不是绝对超然的。

10.无意识

【答案】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或“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家在无意识或下意识的状态下,突破了常规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在无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过程中,以异于平时的方式冲破了原来的框架,使得创造性的飞跃、顿悟或灵感不期而至。

二、简答题

11.如何理解艺术鉴赏中的共鸣?

【答案】(1)共鸣的内涵

艺术鉴赏中的共鸣是艺术鉴赏高潮阶段产生的一种心灵感应现象,是指读者、观众、听众等

鉴赏主体与艺术作品之间在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呼应、融会相通,产生大致相仿的情感。这时,鉴赏者的主观世界由于充分感受和领悟,而与艺术作品的艺术世界形成深层审美沟通,并以艺术作品为中介而与艺术家的主观世界形成深层审美沟通。

(2)共鸣的分类

艺术鉴赏中的共鸣一般有两种情况,分别是:

①鉴赏主体在鉴赏艺术作品时,被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以及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命运深深打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有时甚至达到主客体融合为一、物我两忘的境地;

②另一种共鸣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在某些方面产生大致相同或相似的情绪波动与思想感情。第二种共鸣多半是局部性的,其强烈的程度远不如前者,但范围极广,可以超越时代、民族、阶级的界限。

(3)共鸣是十分复杂的美学问题

共鸣作为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其中既有社会的因素,又有心理的因素: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因素。有些“阳春白雪”之作,由于受制于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可能导致曲高和寡; 也有一些作品,虽然思想艺术层次不高,但因在某方面契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可能在一定的读者范围内引起共鸣。

12.如何认识社会历史批评?

【答案】(1)社会历史批评的内涵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强调艺术现象与社会历史的联系,注重分析揭示其认识功能、社会价值、历史意义的艺术批评形态。

(2)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任何艺术现象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都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相关。因此,社会历史批评在分析具体的艺术现象时,不是将艺术现象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还原到社会历史的整体框架之中,试图把握艺术作品中潜在的社会因素,揭示艺术现象得以形成的社会根源,并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对艺术现象作出评价。

(3)社会历史批评的发展

社会历史批评是产生较早的批评形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孟子的“知人论世”说,《文心雕龙》中多次论述的时代、社会对文艺的影响,基本上都是从社会历史着眼的。这种批评形态成为中国艺术批评的主要传统。西方的社会历史批评也十分发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关注到艺术作品与社会的关系,18世纪意大利历史学家维柯开创了社会历史批评学派,19世纪的狄德罗、斯达尔夫人、丹纳等都是社会历史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

(4)社会历史批评的利弊

社会历史批评对于发掘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无疑具有深入独到之处,但有时过分强调历史时代与社会环境对艺术的影响,存在着忽视艺术审美规律的偏颇,甚至流十庸俗社会学的批评,以政治取代艺术,以艺术之外的社会评判掩盖对作品自身的艺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