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竖三民”

【答案】“竖三民”是指于右仟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的合称。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创办时间互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2. 拟态环境

【答案】拟态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3. 《国闻报》

【答案】《国闻报》是指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重镇,与上海的《时务报》南北呼应。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刊,主要创办者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严复。该报文字版内容包括上谕、路透社电报、论说以及国内外新闻等,另出有附张《京报》,社论主要出自严复之手。“以通外情为要务,,,该报尤重视外报选译和新闻采访工作,在伦敦、巴黎、华盛顿等大城市设特约记者,同时出版旬刊((国闻汇编》,主要译载西方社会科学论著和外文报刊的新闻与评论,曾发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为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根据。该报大量及时地报道了百日维新。但因为出版地靠近政治中心北京,故言论甚为谨慎。戊戌政变后,该报借助日商招牌,大胆揭露事变真相,抨击清政府屠杀维新志士的暴行。

4. 新闻自由

【答案】新闻自由是指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批评的自由。新闻自由这个口号,是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的,1789年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正式列入宪法条款。资产阶级曾利用它作为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武器; 无产阶级也借此宣传自己的主张,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和精神交往的垄断。“新闻自由”推动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

5. 三网融合

【答案】“二网融合,’又称二网合一,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在网络层面上实现互联互通,在业务层面上相互渗透和交叉,在应用层面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运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入、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6. 新闻述评

【答案】新闻述评是新闻和评论的杂交,夹叙夹议、边叙边评。它把一个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加以综述,在综述过程中加以分析、评论,预示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记者来信、采访札记也属于新闻述评。

7. 公共传播

【答案】公共传播是指政府、企业及其他各类组织,通过各种方式与公众进行信息传输和意见交流的过程。公共传播是信息在当代社会的一种传递方式,包括新闻传播(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和舆论传播(口头议论、道德评议等),也包括多媒体视频音频和网络媒体等最新传播形式。公共传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①人际层面的公共传播,如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或工作人员、专家与公众进行的面对面交流。②群体层面的公共传播,如在学校、商场、某个社区或组织内召开的小范围的座谈会。③组织层面的公共传播,如在某个单位、公司或组织内传递信息。④大众层面的公共传播,如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大众传媒传递信息。在公共传播中,新闻或信息发布机制和新闻发言人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8. 新闻白由

【答案】新闻自由是指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和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开展批评的自由。新闻自由这个口号,是164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密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文中提出的,1789年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正式列入宪法条款。资产阶级曾利用它作为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武器:无产阶级也借此宣传自己的主张,打破统治阶级对社会舆论和精神交往的垄断。“新闻自由”推动了近代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

二、简答题

9. 就美英等国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谈大众媒体的社会角色。

【答案】在现实社会中,大众媒体常常扮演着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和代言人的社会角色,这就意味着它作为舆论工具,借助舆论的力量往往能够影响国家的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则表现为影响、作用于国家的对外政策,这种影响贯穿于对外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美英等国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恰好体现了大众媒体的这一社会角色。

大众媒体对国家的对外政策发挥影响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现结合实例对其进行具体论述:

(1)通过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使得某些国际事务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引起公众普遍关注,从而也影响政府、外交决策目标和重点的设立。

凡是媒介报道的焦点、热点问题,往往也是政府外交政策的重点,有时甚至直接促成了政府的重大决策。1898年爆发的美西战争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例。纽约《新闻报》等美国传媒借助美国战舰“缅因”号爆炸沉没事件,极力渲染和煽动公众对西班牙的对立情绪,促成了政府的对西作战决策。

再如,海湾战争期间,CNN 的新闻报道己成为美国政府对伊拉克战争决策中主要的信息来源; 直到科索沃危机事件中,西方传媒借助其发达和强大的传播优势,大量、集中报道科索沃的民族矛盾,负面反映南联盟政府及其领导,刻意引导国内公众舆论,为北约最终的军事干预行动作了舆论的准备。

(2)在既定的对外决策执行过程中,传媒通过舆论的影响力常常能够促进或阻碍对外政策的执行,或造成政策的修订。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中美建交和两国关系的改善,美国传媒对华报道由负面居多向相对客观转化,对华态度较前友善,此后,两国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或恶化,往往都能在媒介上有所反映,这多少也可以表现出媒介对政府外交决策的响应。而在越南战争期间,著名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揭露对越战争真相的报道,作用于公众舆论,与国内公众的反战情绪相呼应,对政府形成了很大压力。

鉴于大众媒休特殊的舆论影响力,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往往十分看重传媒的力量,重视传媒的意见,尽力取得其配合,而尽量避兔与其对立,以免造成不利的舆论压力。

10.概念评析:凡是世界上新发生的、新发现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事实与现象,都是新闻。

【答案】这一定义不合理,具体分析如下:

(1)新闻不是“事实”、“现象”,新闻是“事实”或“现象”的信息。“事实,,或“现象”是包含着事物的质、能、信息三者的统一体,而被人传播的只是“事实,,或“现象”的信息。

(2)新闻只是“为受众所关注”的事实的信息,不一定“与人类的生存有关”。与人类生存有关只说明了新闻的“重要性,,,而没有包括“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等。

(3)根据陆定一先生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包括四个特征: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

可见,题中观点对新闻的这一定义并未把握住新闻的本质特征,因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11.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任何宣传都是为了达到预定的宣传目标即争取良好的宣传效益,宣传的7个环节是决定宣传效益的七个因素:

(1)宣传者—谁来宣传(whop

这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