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教育学院714艺术学基础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填空题

1. 《人物御龙帛画》是我国_____时期的帛画代表作之一。

【答案】 战国中晚期

【解析】《人物御龙帛画》是战国中晚期的帛画精品,1973年出土于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人物御龙帛画》描绘的是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 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土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人物御龙帛画》的出土有助于人们了解战国时期楚国的丧葬制度,同时也体现了战国时期楚国高超的绘画艺术。

2. 同一首歌的总导演是_____

【答案】孟欣。

【解析】《同一首歌》栏目于2000年1月27日创立,借用歌曲《同一首歌》,请来观众所熟知的歌唱家和歌手,为观众献唱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同一首歌》以制作独具特色的系列大型演唱会和各类主题、公益演唱会为主,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2013年8月《同一首歌》正式取消播出。

3. _____年飞天奖。

【答案】1983

【解析】1981年4月3日至13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对1980年1月1日至1981年3月31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的电视节目进行评选,有28部电视剧获奖。1983年3月,广播电视部(原中央广播事业局)委托《电视文艺》、《中国广播电视》、《电视周报》三家报刊联合主办第三届优秀电视剧评奖活动,并把这一活动正式定名为“全国电视剧飞天奖”。

4. “入睡的维纳斯”是威尼斯画家_____的作品。

【答案】乔尔乔内

【解析】《入睡的维纳斯》是乔尔乔内最成功的一幅油画作品,最后由提香完成。作品中的维纳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没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自然风景前入睡的维纳斯,躯体优美而温柔,形体匀称地舒展,起伏有致,与大自然互为呼应。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给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体和纯洁心灵之间的美的统一。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创造,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美”的典范。

5. 滚滚长江东逝水是_____的主题曲。

【答案】《三国演义》

【解析】电视剧《三国演义》改编自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其主题曲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由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演唱。

6. 《匡庐图》是画家_____的代表作。

【答案】荆浩

【解析】《匡庐图》是五代时期画家荆浩的作品,主要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色。《匡庐图》画境宏阔博大,气势雄伟峭拔,反映了以荆浩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的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荆浩的笔法特点,勾、皱、染三法并举,既突出了造型的结构、形态的立体感和厚重感,又显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韵致。在画面的营造上,荆浩将“高远”、“平远”二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峻峭耸立的巍巍峰峦与开阔平旷的山野幽谷自然出现在画中,毫无抵牾不合之处; 而古松巨石与层叠的峰峦相映相发,更是将全画幽深缥缈的境界清楚准确地烘染出来。

二、名词解释

7. 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不是绝对超然的。

8. 共鸣

【答案】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鉴赏者之间。其产生一般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艺术作品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②鉴赏者应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心态。

9. 抽象

【答案】抽象是指在思维中抽取事物的本质、规律而扬弃具体的现象和感性形式,是理论体系上的“抽象”而不是抽象艺术的“抽象”。“抽象艺术”作为一种风格和流派是为了与历史上的再现性、描绘性艺术有所区别,实际上都是具有视觉形式的艺术形象。“抽象”是指对作品的形状、颜色等作概括化、几何化、主观化处理的方法或结果。

10.艺术作品的形式

【答案】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主要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艺术作品的形式一般可分为艺术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式两部分。其内部联系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 其外部表现形式即借以传达内容的手段和方式,包括艺术媒介、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

11.移情

【答案】移情是指在审美或欣赏时,人们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外射到审美对象身上,且对之进行欣赏和体验,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移情的概念由德国美学家菲舍尔提出,立普斯则是“移情说”最重要的代表,该学说认为人在审美过程中,把物化成人,以人度物,设身处在物的地位,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了感觉、思想、意志,从而使人与物发生同情与共鸣,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地,产生美感。“移情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12.“准艺术”

【答案】“准艺术”是指艺术发生的第二个阶段。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 第二阶段: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这就是艺术发生的开始,称作“准艺术”、“史前艺术”或“艺术前的艺术”; 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准艺术”发生在狩猎经济为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万年至三万年以前,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准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过渡性与发展性。

三、简答题

1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

【答案】(1)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①宗教从根本上说是对艺术的否定

宗教主要利用艺术为自己服务,它的教义必然对艺术严加约束,把艺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艺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如中世纪欧洲教堂里的一些神像不过是些泥胎偶像,是宗教观念的外化,并无艺术性可言。我国某些佛教或道教寺观中的神像也是造型粗陋,流于程式化,缺乏艺术活力。

②艺术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宗教服务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艺术为宗教服务,但艺术家还可表现自己审美意识的一些相对的自由,艺术在宗教的影响下得以发展。例如:

我国敦煌、云冈、龙门等地的石窟佛教艺术就有很高的成就,一些窟中的佛像或菩萨像虽有严格的程式,但情态逼真,栩栩如生,凝注了画家和雕刻家们的审美意识与情感。

③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重新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反过来利用宗教实现自己的本质

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大师,以宗教题材为契机,把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