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704药学综合2之生物化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答案】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是指利用核酸降解或进食等从外界补充的含N 碱基或核苷合成新的核苷酸的途径。

2. 核酸分子杂交。

【答案】核酸分子杂交存在互补序列的不同来源的核酸分子以碱基配对方式结合形成DNA ~DNA 或DNA-RNA 杂交分子的过程。

3. 盐溶。

【答案】盐溶是指加入少量中性盐而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中性盐对蛋白质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在盐浓度较低时,由于静电作用,使蛋白质分子外围聚集了一些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从而加强了蛋白质和水的作用,减弱了蛋白质分子间的作用,故增加了蛋白质的溶解度。

4. 溶原性细菌

【答案】溶原性细菌是指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5. 的二面角。

和都是单键,可以自由旋转。其中,绕

的二面角。键轴旋转的角度常连接的两个肽【答案】多肽链中,用. 表示;绕Ca-C 键轴旋转的角度常用表示,它们被称为单位的相对位置。

6.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 的二面角决定了由

【答案】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是指天然蛋白质受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则性的空间排列发生变化,致使其原有性质和功能发生部分或全部丧失的作用。

7.

【答案】(泛紊)又称泛肽,是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高度保守的小分子蛋白,它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故名泛素。泛素在真核细胞中的含量尤为丰富,负责标记待分解的蛋白质,介导其选择性降解。泛素在蛋白定位、细胞周期、凋亡、代谢调节、免疫应答、信号传递、转录调控、应激反应以及

修复等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8. 临近和定向效应。

【答案】临近效应是指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底物在酶活性部位的累积,有研宄发现溶液中的底物浓度为而活性中心的底物浓度为lOOmol/L。定向效应是底物在活性中心的定向排布,定向效应有利于反应的发生。

二、填空题

9. 解释别构酶作用机理的假说有_____模型和_____模型两种,其中_____模型不能解释负协同效应。

【答案】序变;齐变;齐变

10.维生素

用于维生素是_____与_____的缩合物,其中_____原子上可以加氢,因此有氧化型和还原型之也称_____,被还原后荧光消失,这一特性可的定性 分。氧化型的水溶液有黄绿色荧光,因此维生素

定量分析。

【答案】二甲基异咯嗪;核糖醇;1,5位氮;核黄素

11.在复制过程中,改变螺旋程度的酶叫做_____。

的拓扑性质。在复制时,拓扑酶可松弛超螺旋,还可以【答案】拓扑异构酶 【解析】

拓扑异构酶可改变引入负超螺旋。

12.在光合碳循环中,每固定

【答案】12分子;18分子

13.6-磷酸果糖激酶I 最强的别构激活剂是_____。

【答案】2,6-双磷酸果糖

14.原核生物【答案】聚合酶除了具有核酸外切酶 聚合酶的功能外,还具有_____的功能。 形成葡萄糖,需消耗_____和_____ATP。

15.目前认为酶促反应的机制是_____。

【答案】通过诱导契合过程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16.结合酶类由_____和_____两部分组成。

【答案】酶蛋白;非蛋白质成分

17.在同源重组过程中常常形成_____中间体。 【答案】

18.代谢物在细胞内的氧化与在体外燃烧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

【答案】在体温下进行;需要有酶的催化;经过电子传递链;伴随有脱氢和

【解析】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生物大分子物质在体内分解与在体外燃烧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在体温下进行、需要有酶的催化、经过电子传递链、

并伴随有脱氢和

的还原。的还

三、单选题

19.人类婴儿和冬眠动物身上的褐色脂肪组织通过激素控制线粒体内膜的通透性,来调节热的产生。这种产热增加归于( )。

A. 抑制ADP-ATP 交换体

B. 抑制合酶

C. 增加线粒体ATP 合成的速率

D. 提高电子传递的速度

E. 降低氧气的消耗

【答案】D

20.线粒体蛋白的跨膜传送是一种( )。

A. 类似细胞膜的吞噬作用

B. 蛋白质解折叠后的传送

C. 通过对各个蛋白质专一的载体传送

D. 膜内外同类蛋白质交换传送

【答案】B

【解析】线粒体蛋白质的跨膜运送一般来说需要导肽的牵引,导肽牵引蛋白质跨越线粒体膜时,除了需要能源以外,导肽形成两亲(兼有亲水和疏水基团)的螺旋结构是比较重要的;另外,被牵引的蛋白质分子在跨膜运送过程中呈解折叠状态也是必需的,待运送完成后,解折叠状态又可转变恢复成折叠状态。另外,在线粒体蛋白质跨膜运送过程中,还有一些蛋白因子也参与了这一过程。

21.是指( )的温度

A. 双螺旋DNA 达到完全变性时

B. 双螺旋DNA 开始变性时

C. 双螺旋DNA 结构失去1/2时

D. 双螺旋结构失去1/4时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