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盘庚迁殷

【答案】盘庚迁殷是指发生在商朝中期的迁都事件。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摆脱了困难的处境,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生产技术、制作工艺都取得很大成就,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2. 京察

【答案】京察是指明清考核京官的制度。地方官的考核称为“大计”,三年一次;京官的考核被称为“京察”,六年一次。具体方法为地方总督巡抚、京官三品以上自陈政事得失,以下官员由吏部都察院进行考核。武官的考核称为“军政”,每五年一次,由兵部主持。考核一等的加一级,如有冒滥徇私者按保举连坐法予以处分。京察与大计制度的存在,本身目的在于奖优惩劣,使各级官员能够恪尽职守,为帝国统治做出贡献。然而正因为涉及了官员的奖惩,结果造成徇私舞弊等结党现象十分明显,在发展的后期已经很难真正实现应有的作用。

3.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后,继续使用了一段时期。它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4. 户调制

【答案】户调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按户征收赋税的制度。始于东汉末年,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在充、豫两州征收户调,征收物为绵、绢,建安九年(204年),正式颁布户调令,规年)

定每户征收绢2匹、绵2斤,这是历史上首次颁布的户调制度,户调的实行,取代了汉朝以来的

,西晋制定户调式,西晋算赋和口赋,从此与田租一起成为国家的正式赋税。太康元年(280年)

灭亡后,东晋南北朝仍有实行,至太和九年(485年)均田制实施后,户调制被废止。

5. 兵家

【答案】兵家是指先秦研究军事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孙武,春秋后期齐国

,通称《孙子兵法》,全书分13篇,系统地总结了战略、战术方面的问人,其著有《吴孙子兵法》

,共89篇,大约在东汉题,对后代影响至深。孙膑,战国中期人,孙子之后。其著有《齐孙子》

后期己亡佚,直到1972年,才在今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被考古工作者发现。经整理,以《孙殡兵法》问世,分上下两编,各收文十五篇,共为三十篇,为当今研究孙膑兵法乃至先秦军事的宝贵资料。

6. 更戍法

【答案】更戍法是北宋实行的一项军事政策。通过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的方式,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独有。由于将领不随之调动,便出现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更戍法被罢废。

7. 《周髀算经》

【答案】《周髀算经》原名《周髀》是指西汉时期的天文历算著作。乃是算经的十书之一,大约成书于西汉中期,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算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在数学方面,其主要成就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以及怎样引用到天文计算。同时使用了相当复杂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法。还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引用勾股定理的著作。

8. 理藩院

【答案】理藩院是清代管理蒙、回、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初为“蒙古衙门”,设承政、参政等官。崇德三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十八年改为与六部同等。理藩院的设置最初是为了处理蒙古事务,随着清朝对西北、西南各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具体管辖范围为内外蒙古、青海蒙古、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另成立了总理衙门,这部分事务始改归总理衙门管理。理藩院的设置,标志清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关系的加强,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深入到边区。光绪三十八年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9. 部落联盟

【答案】部落联盟是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多由有血缘关系的或相毗邻的、利害一致的部落组合而成,起源于同一祖先的若干氏族从同一氏族中分离出来散布在不同的部落中,这些部落便自然成为组成部落联盟的基础。此外,使用彼此尚能相互了解的语言或方言以及领土的接壤,也是组成部落联盟的重要条件。部落联盟的主要职能是共同从事军事行动,如袭击敌对部落或对付外来侵略者时采取一致行动,联盟制度是氏族一部落制的扩大,它密切了各部落间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并为国家和部族或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10.旧石器时代

【答案】旧石器时代是指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打制办法制造石器的时代。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被考古学称为石器时代。同时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它一般又被细分为早、中、晚三期。其早期,大约距今300万年~10余万年; 中期大约距今10余万年至4~5万年; 晚期大约距今4~5万年至1万年。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依靠采集坚果、浆果和种子来维持生存。在此期间,人类的最大进展是在智力方面,突出表现为首次创造了艺术,并用描绘动物和狩猎场景的岩画装饰山洞。

二、简答题

11.简述两汉政府与匈奴之关系。

【答案】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汉初屈辱性的“和亲”阶段、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的战争阶段和“昭君出塞”以后的和睦相处阶段。

(1)西汉前期(刘邦到武帝即位前期)60多年,汉匈之间的关系以和亲为主。

和亲是统治阶级之间的婚姻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行为。汉高帝七年(前200匈奴兵围马

,南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 刘邦亲率军30余万出击,至平城白登山(今山邑(今山西朔县)

,遇伏被困,不得己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以公主嫁单于,岁奉贡献,并开关市西大同东北)

与交易。和亲没能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匈奴一面和亲,与西汉进行贸易,另一方面又派兵经常骚扰,抢掠财物。但是,和亲避免了汉匈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有利于西汉王朝集中力量解决内部问题,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

(2)西汉中期(武帝初年到宣帝后期)约80余年,西汉发动了对匈奴大规模的战争,和亲中断,处于战争状态。

①武帝即位以后,由于西汉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强大,对匈奴作战时机成熟。元朔二年

,汉武帝派卫青率军出击,把匈奴赶出河套地区,并设立朔方、五原两郡。收复河套地(前127)

区,解除了匈奴从河套地区南下对西汉首都长安的威胁。

,汉将霍去病率军出陇西②第二次战役是收复河西地区,称为河西战役。元狩二年(前121)

西击匈奴,汉军西进1000余里,攻克焉支(今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祁连二山,杀掠匈奴4万余人,使匈奴遭到重大打击,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部众4万余人归降汉朝。西汉占领河西走廊,先后设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 从此自河西走廊至罗布泊一带无匈奴,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断绝,从而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③第三次战役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发动的漠北战役。这是汉武帝时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匈奴用兵。统率汉军的将领是卫青、霍去病,分两路同时出击,穿过沙漠,进击漠北。卫青率军与匈奴单于大战于单于龙庭附近,汉军斩虏匈奴两万人,前进到真颜山(今蒙古杭爱山)赵信城。霍去病率军从东路出击,大败匈奴左贤王,杀虏匈奴七万余人,一直前进到狼居青山(今蒙古乌兰巴托附近)。从而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整个西汉北边的威胁。

(3)西汉晚期,汉匈恢复了和亲,匈奴归附了西汉,实现了汉匈之间的初步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