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大学文学院808文学概论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革命样板戏

【答案】革命样板戏是文革时期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洪》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它们被纳入了与帝土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刘少奇、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

2. “实验小说”

【答案】“实验小说”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借鉴西方20世纪文学后在中国出现的小说创作潮流,又称先锋小说。“先锋”作家借助西方20世纪文学所提供的经验,寻求创作题材和艺术方法上的各种可能性。主题上追求对具体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超越,艺术上摆脱“写实”方法的拘囿,以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意味”的生存命题,这在当时成为很有诱惑力的目标。这种“本体化”形态的想象,与他们曾经预期的“世界化文学”的想象是致的。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余华、格非、苏童等。

3. 《北方的河》

【答案】《北方的河》是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北方的河》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文坛强烈反响。

4. 朦胧诗潮

【答案】朦胧诗潮是新时期的一个诗歌艺术潮流。1978年出版的民间刊物《今天》,标志着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朦胧诗潮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潮的代表诗人。

5. 新民歌运动

【答案】新民歌运动是以“大跃进”为背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的一场诗歌运动。这是与五四新诗传统对立的诗歌发展的新道路,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赛诗成为当时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新民歌的问题实质是政治对于诗歌的要求,背离生活、“浪漫”浮夸、粉饰生活的作品较多。代表诗人及作品有郭小川的“新辞赋体”《青纱帐一甘蔗林》和“新散曲体”的《祝酒歌》,贺敬之借用信天游形式创作的《桂林山水歌》。

6. 《再批判》

【答案】《再批判》是指刊登于1958年1月26口出版的《文艺报》第二期上的特辑。它批判了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等作品,并指出丁玲、萧军、艾青等“右派”早在延安就“勾结在一起,从事反党活动”,是“以革命者的姿态写反革命的文章”。这场“再批判”还波及到对秦兆阳、钱谷融、刘宾雁、王蒙、刘绍棠等的理论和创作的批判。《再批判》的批判采取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方法,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严重压制了文艺创作的独创性和积极性,是1957年反右斗争的延续和发展。

7. 寻根文学

【答案】寻根文学是指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为“寻根派”。

8. 《天安门诗抄》

【答案】《天安门诗抄》是童怀周编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的诗文集。《天安门诗抄》共分三辑:第一辑收诗、词、曲、挽联二百九十五首:第二辑收新体诗五十九首:第三辑收悼词、祭词、誓词、散文诗等五十篇。这些诗文均出现于1976年清明节前后北京天安门等处。诗文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恩来的怀念和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声讨,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诗文具有情感真挚悲壮,语言犀利和强烈的战斗性等特点。

9.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文艺政策,是发展、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由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前提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讨论,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自由讨论和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式去解决。

10.王朔现象

【答案】王朔现象是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大众文化现象。王朔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表现了与80年代同一题材的多数作品的不同视角和处理方式。王朔这种挑战“文革”的统一书写而引起争议,拓宽了这一敏感题材的表现空间。小说中的人物表现了对作为主体中心的意识形态的抗拒倾向,故事在世俗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展开,以调侃、嘻笑怒骂为语言的基调。针对王朔的争议,主要不是发生在艺术的层面,而是精神、道德倾向上所做的选择:因此,王朔及其文本成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11.简析王蒙的《蝴蝶》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案】(1)《蝴蝶》的思想内容

《蝴蝶》中的主人公张思远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经历了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在被“平反”后回京,他开始浮想联翩,思绪任意地流动。文章用相对质朴的语言,浅显恰当的比兴,诉说一个故事,带着读者反思历史。

(2)《蝴蝶》的艺术特色

《蝴蝶》是一篇意识流小说,但又不同于西方意识流小说,它体现了王蒙小说自身的“东方意识流”特色。《蝴蝶》体现的“东方意识流”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

在《蝴蝶》中确实有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它们在小说的许多小节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但这些情节大多是在人物的意识流动中展开的,并没有多大的波折。

②运用了典型的意识流手法

例如,时空蒙太奇、内心独白、内心分析、感官意象、象征等意识流手法。小说所描述的时间跨越了30年,作者采用心理时间的结构,通过主人公内心思想意识的流动将过去、现在相互交叉、渗透。特定的环境,朦胧的思绪,配合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很是吻合。他的思绪流动着跳跃着,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城市,忽而山村,忽而张副部长,忽而老张头。前后跳动,不循轨迹,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情节制约,呈现一种自由的心理结构。

③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沧海桑田,官场升降沉浮,这一切使人想起那个古老的传说,“庄生梦蝶”。庄生梦见自已变成了蝴蝶,醒后却弄不清自己为何物,不知是庄生变成蝴蝶,还是自己原本是蝴蝶而在梦中变成了庄生。张思远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

总之,王蒙批判地吸收了意识流表现手法上的优点,虽然作品中有大量的意识流动,内心独白,联想、跳跃,但并没有扑朔迷离,晦涩难懂的感觉。这是山于王蒙在借鉴意识流手法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小说的特点,注重故事情节,小说中有完整的生活片段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完整的故事以及全新的感受。土蒙的探索创新是对新时期文坛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