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大学文学院810中国文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填空题
1. 建安时期在诗歌创作上影响最大的除“三曹”外,就是“建安七子”与女作家_______。
【答案】蔡琰
【解析】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董卓之乱中,被掳至南匈奴,嫁左贤王,生二子,后被曹操用金璧赎归,再嫁董祀。其诗今存三首,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较可信。
2. 被称为“南戏之祖”的元代作品是《_______》。
【答案】琵琶记
【解析】在南戏作品中,《琵琶记》以其耀眼的光辉,不仅照亮着当时的剧坛,而且笼罩着整部戏曲的历史。在元代,它是南北戏曲创作的殿军; 对明清两代而言,它是传奇的开山之祖。《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南戏之祖”。
3. “苏门四学士”分别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_______。
【答案】秦观
【解析】“苏门四学士”是北宋文学家秦观(秦少游)、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秦、黄、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4. 庖丁解牛出自_______。
【答案】《庄子·养生主》
【解析】庄周《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5. 《喻世明言》的书名也称为_______。
【答案】《古今小说》
【解析】明代冯梦龙在通俗文学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三言”的编著。“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部小说集的总称。《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6.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_______自的《跋子瞻和陶诗》。
【答案】黄庭坚
【解析】黄庭坚的对苏轼的深沉悼念。《跋子瞻和陶诗》作于1102年八月,上年七月苏轼已病逝于常州。这首诗表达了黄庭坚对苏轼的深沉悼念。
7. 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明确提出“文者以明道”观点的是_______。
【答案】柳宗元
【解析】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始合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小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在这段话中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古文主张。
8. 乱入池中看不见,_______。
【答案】闻歌始觉有人来
【解析】出自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未见人影只听到歌声。诗人以比喻的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9. 宋初宗唐三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体; 晚唐体; 西昆体
【解析】“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防、徐铉等;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宋初,杨亿、刘妈、钱惟演等人,参加《册府元龟》的编纂,并进行唱酬活动,西昆体由此形成。西昆体诗人大多师法李商隐诗,诗歌具有雕润密丽、音调铿锵的特色。
10.两宋词坛上,_______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答案】柳永
【解析】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于是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二、名词解释
11.文章四友
【答案】文章四友是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的合称。“四友”诗风不一,然都是五律形成的推动者。杜审言的诗歌较少雕饰,对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贡献,代表作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李峤、苏味道、崔融都身居高官,其诗多为应制之作,内容空洞。与苏、李相较,崔融有些从军诗尚有可取。苏味道、李峤早有并称之誉。崔融、杜审言写过一些有生活实感的诗作,杜诗为佳,其五言诗格律谨严,已备近体条件,并加长了篇幅,使五言排律渐具规模。
12.性灵说
【答案】性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诗歌创作与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为首。袁枚主张尊重人的本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是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要求诗歌表现真性情,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 在审美上主张风趣。他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革新也不多。
13.元杂剧
【答案】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己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由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14.汤沈之争
【答案】汤沈之争是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所产生的分歧与争议。汤显祖注重剧作的曲意,认为为了充分表达“意”“趣”“神”“色”,为了内容的需要,可以突破格律束缚; 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只要作曲合乎曲律,内容倒在其次。两人的分歧,关键在于着眼点不同,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憬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因此他们的分歧并非政治意义的对立,也没有好与坏、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之分,相反,正是二者的补充、融合,推动了传奇艺术的发展。
15.建安文学
【答案】建安文学是指以“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诗人的建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16.三家诗
【答案】三家诗是“鲁诗”“韩诗”“齐诗”的合称。三家诗在汉代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源于申培,齐诗源于辕固生,韩诗源于韩婴。齐诗多荒诞,鲁诗多保守。魏时齐诗己亡佚。鲁诗至西晋亦亡,韩诗亡于南宋,现仅有《外传》。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