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48新闻与传播理论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群体传播
【答案】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其特点包括:①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双向性的直接传播; ②群体传播在群体意识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就越强,越有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③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④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往往是开展健康传播的切入点。
2. 成舍我
【答案】成舍我是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4年起,他先后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形成著名的“世界,,报系,还创办了《民生报》、《立报》等报纸,最终创下资产达数亿美元的成氏“新闻帝国”,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报人之一。成舍我的报业生涯虽然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闻事业起步未久的阶段,但他在许多方面吸收了西方的办报经验,其报业经营主张和新闻思想与现代传播理论不谋而合。尽管成舍我办报也有局限和过失之处,但其办报经验不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繁荣中国新闻报刊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发展新闻学
【答案】发展新闻学由西方一批学者和发展中国家一批学者共同探讨而得出。发展新闻学主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盛行,虽然在表述和应用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一致:国家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从核心内容出发,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媒介都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 都十分注重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育。
4.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是: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
控制报刊,惟一职责是保护新闻自由。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③“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刊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④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5. 约翰·弥尔顿
【答案】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 )是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其出版自由思想从18世纪起受到重视,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指出君主权利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废黯甚至处死滥用职权的暴君。1660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弥尔顿一度入狱,晚年双目失明,仍然口述了三部光辉诗篇:《失乐园》《复乐园》《力十参孙》。
二、简答题
6. 1927年国民党新闻统制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什么?
【答案】1927年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后,立即实行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很快就建设起一个以统制为本的新闻法律制度,简称新闻统制制度,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制定新闻出版法令,剥夺进步报刊新闻自由权。
国民党独裁政权建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新闻出版的法律和条例。这些法令对报刊的出版、内容、发行等均有极其苛刻的规定。
①创办报刊要事先登记,报纸付印前需送有关方面审查,凡“宣传共产主义及阶级斗争者,,,“反对或违背本党主义政纲政策及决议案者”,“妄造谣言以淆乱视听者”均被视为“反动的宣传”而将受到严厉处罚。
②一些法令还规定:“各报社刊新闻,须以中央通讯社消息为标准”,凡是不符合标准的新闻,对国民党“有不利影响之消息”,“应扣留或删改。”而且,这些法令的许多条款意义含混,由执法机关任意解释,使得报刊动辄得咎。
(2)实行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
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曾再三申明“保障新闻自由”,“取消新闻检查”,以显示其“开明”,其实,这纯属国民党企图笼络人心的权宜之计。检查官可以任意删改稿本,而且删改之后不许留空白,必须衔接起来,使读者看不见检查删削的痕迹。这种蛮横恶劣的检查方法,曾引进步人士的极大J 质慨。
(3)残酷迫害甚至杀害进步报人。
国民党实行残酷的血腥恐怖统治,豢养的大批特务流氓四处活动,干着恐吓、绑架、暗杀等无耻勾当。捣毁、查封进步报刊,逮捕杀害进步报人之事屡有发生。
国民党的新闻控制是极其严酷的,与清王朝以及北洋军阀政府的新闻控制在本质上一脉相承,核心是建立起一个以统制为核心的新闻法律制度。封建专制制度是扼杀新闻言论出版自由的社会政治根基。
7. 新闻价值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目前我国新闻界对新闻价值这一概念,有“素质说,,、“标准说,,、“效果说”、“功能说,,等解释。在这些解释中,“既有包含了新闻特性的客观事实,又有新闻工作者选择衡量新闻事实的标准,还包含了受众根据长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共同需要接受新闻的态度。”
(1)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和各种素质的总和”,“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大众共同兴趣的素质”。这是比较典型的“素质”说,这种观点认为,“新奇性、接近性、重要性……”等是新闻价值的要素。这强调了新闻价值来源于客观事实,即强调了新闻价值的客观性,有其正确的一面。
(2)雷跃捷认为,“素质说,,存在着缺陷:①“素质说,,明显忽视了体现在新闻事实之中的记者、受众的社会实践,忽视了组成新闻价值概念的另外两个有机的内涵,即新闻价值观和新闻价值的实践。“素质说”把新闻价值看作一个“自在之物”,看作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某种特性:即“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本身。这样的“新闻价值”只能是“自然的原始形态,,,难以实现。对新闻价值概念‘素质说,,的解释,明显带有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②从语义表达的逻辑关系看来,“素质”与“价值”不相关。即“素质”不是“价值”的属概念。
(3)刘建明在否定传统新闻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现代新闻价值,是指新闻满足受众需要所表现出的效用和意义。新闻价值不是事实的属性,而是事实属性给予主体的效用,或是事实属性作用于主体而产生的效果。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做出价值判断时,通常把价值与事实的属性相联系,但不能把属性视为价值本身。人们常说“某条新闻有价值”,“某个报道价值很大”,实际上是指新闻对它的受阅者有价值,而不是指新闻是否有“重要性”,“新奇性,,或“接近性,,这类特征。“价值”这个词不是“识物的一种特性”,而是说它对受众有什么用途,给他们带来什么益处。
(4)陈力丹在《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的课题设想》中提到,有的文章认为:由于当代社会生活类新闻大量进入报道、新闻来源发生了变化、构成新闻的因素扩大了、新闻需要解决大量社会问题等四个原因,构成现代新闻的价值因素应当是:获知价值、激励价值、获益价值、娱乐价值。
(5)刘建明对上述四个“价值”作过具体论述:①获知价值,表现为人的求知欲望获得满足,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②新闻的激励效果属于教育价值,包括提高信仰和实现理想,增强人的思想坚定性和生活的勇气等; ③获益是指新闻事实对相当多的人有益处,能给人们带来对某种物质需求的满足,让人们知道如何消费和生活; ④新闻的娱乐价值是人们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性情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