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太原科技大学法学院621宪法学和法理学之《宪法》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答案】(1)“地理环境决定论”是确认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一种思潮,简称“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把人看作是自然条件的产物,认为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人口和种族的分布,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都听命于地理环境的支配。这是一种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是一种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潮。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因为它夸大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把外部自然条件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实质上,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一种外部因素,它对于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决不能取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①地理环境小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②“地理环境决定论”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它把自然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完全归因于自然条件的决定性作用,把社会发展及人的活动单纯地看作是对自然界的适应,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归因于社会之外的自然界,认为人的体质、心理状态、人口和民族分布、智力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乃至社会问题的多寡和种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形态都受地理环境的控制和支配。这就有失偏颇,没有找到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原因,至于脱胎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豪斯霍夫地缘政治学,进一步鼓吹“优等民族”有权占有“生存空间”和建立“新秩序”,将地理环境决定论发展推到了极致变态的高度。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作用逐渐变小,但其作用将是永远存在的,并且给人类文明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2. 试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案】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
①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2)相对剩余价值
①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②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3. 如何从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分配方面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答案】剩余价值是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产生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又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迫使雇佣劳动者进行剩余价值生产,以占有雇佣劳动者所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则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正确地反映了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力一法,一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但是,它们的物质技术基础,以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进行分配之前,必然要经历向利润、平均利润转化的过程,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过程的完成,揭示了在各种经济表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等多种资本形式,与此相对应,剩余价值也具有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分配形式。剩余价值的分配,清晰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从而又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4. 简述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答案】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生主要是商品生产技术的对比,优胜劣汰,以此不断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其表现形式是市场
供求影响商品价格,商品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2)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调节作用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这是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等价交换又是通过价格和供求双向制约实现的。
②刺激作用
由于价值规律要求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来交换,谁首先改进技术设备,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获利较多。因而,同部门同行业中必然要有竞争,这种情况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消耗,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
③筛子作用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这是第二个作用的结果。在商品经济中存在竞争,由于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胜劣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④经济作用
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等价交换这一客观规律,对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起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a. 自发地调节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也就是调节着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b. 刺激商品生产者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 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5. 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并阐明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