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外交学院国际法系710法学综合之《宪法》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哲学基本问题
【答案】(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社会主义本质
【答案】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3. 人的自由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明,取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关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在他们逝世之后,很少为人们所提及。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同样也很少专门论述。去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突出提出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4. 辩证法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指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体
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二、简答题
5. 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案】(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b.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得到说明。 c.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
b.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 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a. 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后。
b. 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矛盾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 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
c.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 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
第一,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第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6.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哪些变化? 应如何认识?
【答案】(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新的变化。
① 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② 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③ 国家权力配置和行使法制化,法制建设得以加强。
④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变化
20世纪后期至今,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很多新的政治思潮,其共同特点是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谋求资本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①民主社会主义:战后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工党和社会党倡导的思想体系。
民主社会主义奉行多元主义,不接受某种单一的理论指导。其显著特点是改良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通过和平方式就可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②新自由主义:流派众多,政策观点不尽相同,但也有共同主张。
a. 倡导自由市场;
b. 肯定私有化;
c. 反对福利国家;
③“第三条道路”:20世纪90年代西欧左翼政党和美国民主党提出并实践的政治主张。
a. 政治上打破政治思维上的左、右分法,淡化意识形态,团结各种政治力量,尤其是中间的政治力量;
b. 经济上否定社会民主主义主张的旧混合经济和新自由主义主张的自由市场,提倡建立新的混合经济,重点关注对经济的管理,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c.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避免国家与个人的对立,强调重塑国家政府,重新定位国家,建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实现权利和义务的一致;
d. 外交上主张致力于大国和地区合作,模糊民族主义,实行多元主权,构建更大范围的民族认同,寻求解决全球问题。
虽然“第三条道路”的一些政治主张还不够成熟,但其实质仍然是为西方国家继续推行霸权主义辩护。
(3)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变化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①作用: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发展变化的要求; 缓和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 协调了资产阶级内部关系,有利于资本卞义的统治。
②局限性: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没有改变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本质。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助于我们在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本质的同时,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积极因素,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