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常州大学经管学院881管理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周边绩效

【答案】周边绩效是与绩效的组织特征密切相关的一种绩效。这种绩效行为虽然对于组织技术核心的维护和服务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从更广泛的企业运转环境与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来看,这种绩效行为非常重要。周边绩效包括人际因素和意志动机因素,如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坦然面对逆境、主动加班工作等。和周边绩效有关的行为包括:主动执行小属于本职工作的任务; 在工作时表现出超常的工作热情; 工作时帮助别人并与别人合作下作:坚持严格执行组织的规章制度:履行、支持和维护组织目标。

2. 战略联盟?

【答案】战略联盟是合作竞争战略的形式之一,是一种具有清楚明确的“积聚性理念”的多边合作伙伴关系。它以松散的组织方式为特征,在自愿加盟的基础上,以共同的方式,拓展未来的竞争空间,实现“双赢”或“全赢”的市场目的。战略联盟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战略联盟存在过程中的沟通效果。管理这种战略,通常是要建立特别的联络委员会,这一机构而且一般是向各联盟企业的最高层管理负责的。它的主要职责是协调联盟的运行并且监督合作伙伴共同领域中的新动向,加强组织间沟通,以使联盟切实为各成员企业在创造价值。

3. 古典决策理论

【答案】(1)古典决策理论的概念

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理论认为应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出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从而逐渐被更为全面的行为决策理论所代替。

(2)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④决策者进行决策的日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4. 管理幅度

【答案】(1)管理幅度的定义

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确定管理幅度最有效的方法是随机制宜,即依据所处的条件而定。确定管理幅度的方法主要有格拉丘纳斯的上下级关系理论和变量依据法两种。

(2)影响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

①主管人员与其下属双方的能力;

②面对问题的种类。问题是复杂的、较困难的或涉及方向性战略时,则管理宽度不宜过大; ③组织沟通的类型及方法。下属人员相互沟通比较容易,对下属考核的制度较健全,则管理宽度可加大;

④授权。适当的授权可减少主管的监督时间和精力,可增大管理宽度。权责划分明确,也可增大管理宽度;

⑤计划。事前有良好的计划,可增大管理宽度;

⑥组织的稳定性。

5. 变革型领导

【答案】(1)变革型领导的定义变革型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个人魅力对追随者进行个人关怀与智力上的开发,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

(2)变革型领导的特点①具有领袖魅力,能够提供愿景规划和组织使命,灌输荣誉感,赢得尊重和信任; ②具有感染力,能传达高的期望,使用各种方式强调努力,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来表达重要目标; ③具有智慧刺激的技能,能够激发智力、理性和深入细致的问题解决活动; ④拥有个性化关怀,能够关注个体,对不同员工不同对待,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和建议。

二、简答题

6. 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有何特点? 如何影响或引导人的行为?

【答案】(1)人的行为具有的特点

人类的有日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未得到的需要是产生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行为的结果,可能是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再发生对新需要的追求; 行为的结果也可能是遭受挫折,追求的需要未得到满足,由此而产生消极的或积极的行为。

(2)引导行为的途径

要通过激励促成组织中人的行为的产生,取决于某一行动的效价和期望值。所谓效价,是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期。望值则是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即行为者采取某种行动,获得某种成果,从而带来某种心理上或生理上满足的可能性。显然,能够满足某一需要的行动对特定个人的激励力是该行动可能带来结果的效价与该结果实现可能性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激励力、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下式来表示:激励力一效价x 期望值。

领导者和下属的组织行为,都是一种通过采取行动来满足未实现的需要的过程。领导者的需

要,既可以是源于对制度权力的渴望,也可能源于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下属未满足的需要也是多样性的。因此,对员工的激励能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中领导者对下属的未满足的需要的识别。

正是从需要这种人的动机导向出发,引出了关于如何激励的各种理论。对需要以及人内在动机和环境的激发,形成各种各样具体的激励理沦。由于激励理论大多数是围绕人的需要的实现及其特点的识别,以及如何根据需要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来采取措施,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而展开的。

7. 创新战略有哪些不同类型? 选择这些不同的战略类型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创新战略的选择一般涉及创新的基础、创新的对象、创新的水平,创新的方式以及创新实现的时机等多个方面。

(1)创新基础的选择

创新基础的选择需要解决在何种层次上进行组织创新的问题:利用现有知识,对目前的生产工艺、作业方法、产品结构进行创新。理论卜的创新需要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中相关科研人员的长期默默地工作。基础研究的特点决定了选择此种战略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而且要求企业能够提供长期的、强有力的资金以及人力上的支持。应用性研究只需企业利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去开发一种新产品或者探寻一种新工艺。所需时间相对较短、资金要求相对较少、创新的风险也相对较小,研究成果的运用对于企业生产设施调整、从而基础性投资的要求相对较低,当然,与之相应地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程度也相对要小一些。

(2)创新对象的选择

技术创新主要涉及材料、产品、下艺、手段等不同方面。由十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从外部获取的,因此材料创新主要是在外部进行的(这种创新实际上是上游企业的产品创新),所以企业可供选择的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3)创新水平的选择

创新水平的选择主要是在行业内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在组织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时,是采取一个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先发制人”的战略,还是实行“追随他人之后”、但目的仍是“超过他人”的“后发制人”的战略。先发制人是在行动上先人一步,目的是在市场竞争中“高人一筹”。先人一步行动,率先开发出某种产品或某种新的生产工艺,采用这种战略的意图是在技术上领先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以获得市场竞争中至少是在某段时期内的垄断地位。先发制人可给企业带来下述贡献:可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 可使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 可使企业进入最有利的销售渠道; 可使企业获得有利的要素来源; 可使企业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率先开发某种技术或产品可能给企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要求企业付出高额的市场开发费用; 需求的不确定性; 技术的不确定性。

许多企业宁愿采用追随的战略,而不愿先人一步。当然,后发的目的也是为了先至,是为了制人,而非受制于人。实际上,由于上面列举的原因,后发者虽然在时间上、在用户心目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