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津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802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外部性
【答案】外部性也称为外溢性、相邻效应,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他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
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其他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 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对个人或社会是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小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
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纠正的办法有:使用税收和津贴; 企业合并:规定财产权。
2. 边际技术替代率
【答案】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其英文缩写为MRTS 。用ΔK 和ΔL 分别表示资本投入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公式为:
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存在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制的。
3. 混合策略
【答案】混合策略是指在博弈中,博弈力一的决策内容不是确定性的具体的策略,而是在一些策略中随机选择的概率分别的策略。混合策略情况下的决策原则有以下两个:
(1)博弈参与者互相不让对方知道或猜到自己的选择,因而必须在决策时利用随机性来选择策略,避免任何有规律性的选择。
(2)博弈参与者选择每种策略的概率一定要恰好使对方无机可乘,即让对方无法通过有针对性倾向的某一种策略而在博弈中占上风。
4. 边际产量
【答案】边际产量是指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例如,在生产中如果只有劳动L 是可变投入,则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表示为:
假设生产函数连续且可导,从而可以用总产量对可变投入量求导得出边际产量,即
这样,在某一产量上的边际产量,就是该产量相对于总产量曲线上一点的斜率。
。
二、论述题
5. 试论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
【答案】(1)均衡价格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叉点决定的价格,是供求双方都满意的价格,也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一致时的价格。
(2)均衡价格是通过市场供求的自发调节形成的。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人于需求的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竞争压力,便会自动降低价格; 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一,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于是需求力一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力一提价的要求,从而使价格自动上升。这样,价格经过上下波动,最后会趋于使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从而形成均衡价格。
但市场均衡状态的出现只是一种暂时状态,随着需求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会发生位移,使旧的均衡状态遭到破坏,从而形成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叉点,即形成新的市场均衡和均衡价格。均衡价格的这种形成过程以及由旧均衡向新均衡的变动过程,实际就是市场机制自行发挥作用的过程和形式。它一方面通过市场的价格波动自动调节商品的供求,
使之趋向均衡; 另一方面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又自动引起价格的变化,使之趋于稳定的均衡价格。
(3)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提出的庸俗价值理论的大融合。它的根本错误在于以价格代替价值,以价格形成代替价值形成,从而否定了劳动价值理论,进而为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奠定了基础。但就它对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的分析方法,即对市场机制作用形式的分析,基本上符合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
6. 解释说明:为什么厂商利润极大化条件MR=MC可以重新表达为MFC=MRP?假如产品市场完全竞争,那么利润极大化条件MR=MC就可以表达为MFC=VMP,为什么? 作图说明VMP 与MRP 的区别, 以及在产品市场是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雇用最后那个工人获得经济利润的情况。
【答案】(1)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厂商利润极大化的条件既可以表述为MR=MC,也可以表述为MFC=MRP这两者都可以保证厂商利润极大化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利润,厂商对要素需求、产出作出某种选择。
如果厂商把产量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产量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是:厂商把产出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产出的最后一单位产品所提供的总收益的
,增加量(边际收益MR )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一个单位的产品引起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成本MC )
即这一产出使得MR=MC。
如果厂商把投入的生产要素(如劳动)作为选择变量,将总收益、总成本进而总利润视为投入要素的函数,那么实现最大限度利润就可以表述为MFC=MRP。也就是厂商把雇用的劳动投入调整到一定数量,使得这一雇佣劳动总量的最后一个单位劳动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边际收益
,产品MRP )恰好等于增加这最后雇用一个单位劳动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要素成本MFC )。
理由是:假如NIRP>MFC,这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超过雇用这个单位劳动引起的总成本增加量,也就意味着继续增加劳动投入量,增加的每单位劳动投入量都可获得一定利润,从而增加劳动投入可使总利润有所增加; 反之,假如MRP (2)事实上,MR=MC和MRP=MFC这两个式子可以相互转换。因为MRP=MR·MP ,MFC=MC·MP ,所以这两个表达式等价。假如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利润极大化的条件MR=MC=P就可以表达为MFC=VMP。因为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上,P=MR,这样,表示增加单位要素投入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的MRP=MR·MP 就可以表示为(等同于)VMP=P·MP ,相应地,利润极大化的条件就可以表达为MFC=VMP。 (3)在卖方垄断的条件下,厂商面临着一条水平的要素供给曲线,但由于它在产品市场上处十垄断地位,厂商的产量越大,销售价格越低。所以,边际收益产品MRP 曲线和边际产品价值VMP 曲线分离,MRP 曲线位于VMP 曲线的左下方。此时,MRP 曲线就是卖方垄断厂商对某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如图所示。如果生产要素市场上的某要素价格为P ,卖方垄断厂商对该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则由MRP 曲线与MFC 曲线的交点来决定,这时该生产要素的使用量为Q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