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808法学综合(宪法、民法、刑法)之《宪法》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它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2. 社会主义本质

【答案】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3. 资本的本质

【答案】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从本质上说不是物质,是通过物质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则生产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因此,资本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削失去生产资料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4. 矛盾同一性

【答案】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

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 矛盾的斗争性

【答案】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6. 自由

【答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自由王国只是在必要性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在必然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简答题

7. 从“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的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工厂,而使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主要是人类的科学认识活动.

【答案】认为从“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的过程,就是自然的人化工厂,是正确的论断,但认为使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主要是人类的科学认识活动,则是错误的论断。

(1)从“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的过程,是自然的人化工厂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人不是单纯的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

(2)使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是人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以,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的过程,是自然的人化过程,但使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不是人的认识活动,而是人的实践活动。

8. 简单评价经济全球化。

【答案】(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小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具有_重性,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力一面也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a. 经济全球化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b.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c.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d. 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矛盾。

②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a. 经济全球化增加了各国经济发展的连带波动风险;

b. 经济全球化使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扩散到世界范围;

c. 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

9.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答案】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其原因如下: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在进行阶级统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是这种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一方面是由于意识形态来自统治阶级的实践,与这种阶级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并己经内化为阶级成员的基本信念;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意识形态可以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并进而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特点是:

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②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