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中西音乐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唱论》

【答案】《唱论》是我国古典戏曲音乐论著。元代燕南芝庵所著。全书共31节,不分卷,1172字。《唱论》所论述的歌唱问题十分丰富,书中强调“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反映出当时歌唱艺术得到了普遍的推崇与重视。在咬字、运腔方面提出了“字真、旬笃、依腔、贴调”、“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观点。对气息技巧则提出“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气”等要求。另外,《唱论》还认为歌唱应扬长避短,“子弟不唱作家歌,浪子不唱及时曲; 男不唱艳词,女不唱雄曲; 南人不唱,北人不歌”,并对当时常见的歌唱弊病予以归纳,如“有唱得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格嗓,囊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昂头,咳嗽”等等。总之,《唱论》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对歌唱艺术深入细致的分析,虽文字过于简略,但从总体上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歌唱艺术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最早一部对歌唱艺术进行全面研究总结的理论著作。

2. 贾湖骨笛

【答案】贾湖骨笛是原始社会乐器,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共出土骨笛近35件,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磨制精细,七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贾湖出土的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可分为三个时期。贾湖骨笛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仍能用于演奏的乐器。

3. 相和歌

【答案】我国汉代在北方兴起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它不仅取一人唱,众人和的应答形式,而且加入了乐器伴奏,唱的人还要敲打一种节奏性乐器——节。由此可知,相和歌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它的内容和形式均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它还是魏晋时兴盛起来的民间音乐——清商乐的先声。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大型歌舞套曲——相和大曲。

4. 何承天新律

【答案】何承天新律是由南朝乐律学家何承天(370-447)所创的律制。《宋书·乐志》中称其为“新律”。何承天新律不同于京房六十律中提出的加律方法,而是致力于实现古人“十二律旋相为宫”的理想,寻求在十二律内部进行调整的新的途径。他将所生变黄钟的8.8788寸与正黄钟9寸取差值,得0.1212寸。根据三分损益生律顺序,每生一律迭加0.0101寸,使得生至第13律时恰成9

寸还生黄钟。这种律制取振动体长度的等差数列,虽然并非真正的十二平均律,但它在实际效果上已十分接近。因此何承天新律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对十二平均律的探索,在中国律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 南戏

【答案】南戏是北宋的民歌,也叫“永嘉杂剧”。宋代的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构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剧目一般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南戏的音乐有五声调式构成,风格比较流利婉转,剧本也比较灵活,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可随时转换宫调和曲牌。演唱方式既可以独唱,又可以对唱、轮唱、合唱等,凡登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演唱。南戏到明、清时代变成传奇,为我国后来的戏曲音乐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 京房六十律

【答案】京房六十律是由汉代律学家京房(公元前77一公元前37)所创的律制。京房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发现“仲吕极不生”问题的律学家。据《后汉书·律历志》载,他在传统三分损益法生十二律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60律。当生到第54律“色育”(仲吕以后各律京房皆自刨律名)时,与黄钟的音差只有3.6音分,人耳已很难辨别。因此,京房认为仲吕还生黄钟的要求已基本达到,在六十律中基本可以实现周而复始旋宫转调。六十律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古代律学史第二个发展阶段——探求新律时期的序幕,对后世律学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7.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答案】《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简称《九宫大成谱》,乐谱集,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由清庄亲王允禄奉乾隆帝之命编纂,由律吕正义馆乐工常熟清、曲名家周祥钰和邹金生、徐兴华等人采集民间与内府所藏词曲乐曲编订而成。全书共82卷,收有2094个曲牌(包括南曲的引曲、正曲、集曲和北曲的只曲),连同变体共有4466个曲牌; 北套曲185套,南北合套36套,共220余套。包括了唐宋诗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及明清传奇的曲调,并区别正字、衬字,注明工尺、板眼,是研究南北曲音乐的一部非常丰富的参考资料。目前,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刘崇德校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有《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曲选》(傅雪漪选译),为研究该谱集提供了重要资料。

8. 减字谱

【答案】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最初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革新创造而成,晚唐至两宋进一步发展,宋末至明清趋于成熟。其形式为用减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参照其他符号和各指法的习惯奏法,也有一定规律。南宋《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是目前所见用减字谱记写的最早期的琴谱。减字谱较文字谱更加简便,并基本沿用至今,它的出现使琴家得以整理大量琴谱传于后世。

二、简答题

9. 根据音乐表演的原则简要谈谈音乐表演中“忠实原作”和“表演创新”是什么关系?

【答案】音乐表演应遵循客观性与主观创造性相结合、再现历史性与呈现时代性相结合、表演技巧性与艺术表现性相结合的原则,那么在音乐表演中“忠实原作”和“表演创新”的关系实质上是创造性与真实性如何协调统一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真实性,指的是音乐原作内涵与形式的规定性,表演者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进行二度创作。因此,“忠实原作”是音乐表演的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是获得真实性基础的保证。

(2)创造性,即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它的本质意义不能停留在一度创作忠实再现原作的基础之上,应该是原作品的艺术升华。因此,“表演创新”是实现音乐表演的艺术使命。

总之,“忠实原作”与“表演创新”二者不可偏废。表演者必须尊重原作品,忠实原作品,但又不能仅局限于对原作品的理性认识,必须掌握音乐表演艺术的规律并且有充分的“表演创新”,这样才能使音乐表演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10.元杂剧的剧本结构、表演、音乐方面的艺术特点。

【答案】元杂剧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剧本结构和演出形式更加趋于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体制。

(1)剧本结构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序的套数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杨景贤《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戏仍是四折。

(2)演出形式

元杂剧由“曲”“宾白”和“科”三者组成:

①曲是演出中的歌唱部分,在整个杂剧的表演体系中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以唱为主构成了整个杂剧表演的中心环节。元杂剧的通例是一人主唱,即充当主角的演员需要一个人从头到尾演唱全部曲子。

②“宾白”是语言部分,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宾白在杂剧表演中也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可以直接揭示戏剧的冲突和人物的性格。许多元代杂剧作品的宾白异常精彩。

③“科”是做工部分,即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行科”、“跪科”等等。元杂剧中唱念做打已经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表演体系,并为后世戏曲表演体系奠定了基础。

(3)角色分工

元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