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为调式

【答案】为调式是乐学术语。日本学者林谦三在《隋唐燕乐调研究》中创用。为调式相当于我国古代旋宫术语“左旋”。在“为调”中,如黄钟商应理解为黄钟律为商声,即无射均之商声或商调式。

2. 舞阳贾湖骨笛

【答案】舞阳贾湖骨笛是原始社会乐器,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近35件,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磨制精细,七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有一小孔,经测音可以发两变音,应为第七孔发音而钻的调音孔。贾湖出土的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先后相差很人,可分为三个时期:①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②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开有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③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若干变化音。贾湖骨笛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仍能用于演奏的乐器。

3. 工尺谱

【答案】工尺谱是我国古代传统记谱法之一,最早见于明代朱载堉的《灵星小舞谱曲谱》,因用“工”、“尺”等谱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最初可能是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其谱字可能是某种管乐器的音位指法符号,后经宋代俗字谱至明清发展为通行的工尺谱。该谱用“上、尺、工、凡、六、五、乙”等七个谱字及其变体作为音高符号,调号有上字调、尺字调、小工调、凡字调、六字调、正工调、乙字调七个调,其中尺字调、小工调、正工调、乙字调最常用。用板、眼代表强拍和弱拍。传统书写方式为由上向下,自右而左。谱字又有正体和草体的不同。工尺谱在民间广泛应用于戏曲、声乐、器乐等各个领域。

4. 《大武》

【答案】《大武》是西周乐舞,又名《武》,是以歌颂周武王伐封的功绩为内容的一种武舞。据《乐记·宾牟贾》记载,春秋时期孔子所见的《大武》演出,结构共分六段:第一段舞队由北面而来,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封的决心; 第一段表现消灭商封的战争胜利; 第三段灭商后再向南方进军; 第四段表示巩固了南国疆域; 第五段分成两个舞行,周公、召公分列左右辅理朝政; 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由于《大武》是表现战争场面的武舞,因此孔子评价:“《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倩》)。有人考证,《大武》的

六篇歌章保存在《诗经·周颂》中。根据《通典·乐》中的记载,这部作品在秦始皇_十六年(公元前221)被更名为《五行》。

5. 虞山派

【答案】我国明代中叶兴起的一种古琴流派。创始人为严澂,他作过三年知府,在京师曾向琴人沈音及民间琴师学琴,失意后退居山林,又向徐门弟子陈星源学琴。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在常熟虞山组织琴家结社,名琴川社或为琴川派,因地处虞山,又为虞山派。严段曾主持编印了《松弦馆琴谱》,收入他弹过的29曲和撰写的文论《琴川谱汇序》,文章强调琴艺应发挥音乐本身的表现力,认为“盖声音之道微妙圆通,本于文而不尽于文,声固精于文也”。曾使“一时琴道大振”。虞山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徐青山(上瀛),是严澂的师兄弟,两人关系甚驾,但演奏风格不尽相同,严澂提倡“清微淡远”,要“取其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纤靡繁促之响。”而徐青山则认为“调之有徐必有疾”,将严澂未曾收录的《乌夜啼》、《锥朝飞》、《潇湘水云》等优秀琴曲继承下来,所传30余曲,由他的弟子夏溥在清康熙十二年编印成《大还阁琴谱》。徐青山还著有表演美学著作《溪山琴况》共总结了“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二十四况。作者对每“况”都作了较详尽的阐述,以第一“况”——和为例,他讲到弦与指、指与音,音与意相合,即乐器,演奏技巧,音乐的表现等方面要合为一个整体。在况与况之间,或每况的论述中,徐青山继承和发展了道家和嵇康等先哲的见解,强调孤高寡和的情调,追求静穆古雅的风格。

6. 鼓吹乐

【答案】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演奏为主的音乐形式。鼓吹乐以鼓、排箫和茄为主奏乐器,中问有歌唱。鼓吹乐自秦汉代以来起源于我国西北边境地区,根据主奏乐器和表演场合分为二部,有箫茄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 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鼓吹乐的具体划分并无严格界限,并随时代而异,愈近后世各类之间区别愈小,最终统称鼓吹其音乐成分最初是以外族音乐为主的,两汉期间与相和歌、清商乐等民间音乐关系密切,横吹则与西域音乐《摩诃兜勒》有关,汉魏以后与北狄乐及北方箫鼓有关。鼓吹乐源于民间,后供奉于官府,其后又逐渐向民问发展,明清以来的民间吹打与鼓吹乐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7. 文字谱

【答案】文字谱是古琴记谱法。它属于音位谱系统,系用文字详细描述古琴演奏的指法和音位,也称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由于记谱的手法在时间间隔上有一定规律,因此也保留了一部分节奏节拍的信息。现存南朝梁的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谱为文字谱现存唯一实例,也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占老的曲谱。

8. 减字谱

【答案】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最初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基础上革新创造而成,晚唐至两宋进一

步发展,宋末至明清趋于成熟。其形式为用减笔字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这种记谱法能准确记录音高和音色的变化,记录节奏却不严格,但参照其他符号和各指法的习惯奏法,也有一定规律。南宋《事林广记》中的《黄莺吟》和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是目前所见用减字谱记写的最早期的琴谱。减字谱较文字谱更加简便,并基本沿用至今,它的出现使琴家得以整理大量琴谱传于后世。

二、简答题

9. 简述中国古代音乐的三大历史形态及其演变规律。

【答案】黄翔鹏先生在《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一文中(此文收入《传统是一条河流》音乐论集),对中国传统音乐作了形态学的宏观考察,从而认为历史上经历过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阶段。产生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就在于社会生活因经济、政治原因而发生的剧烈变革。

在中国古代音乐的三大历史阶段之间,以及它们和现代音乐之间,至少发生过三次千年一现的、严重的断层现象。第一次是在战国后期至秦、汉间的战乱之中(公元前3世纪); 第二次是在唐末至五代间(公元9世纪后半叶至10世纪上半叶); 第三次即迄今近百年间的变化(19世纪后半叶迄今)。在历次断层中,都有社会生活的巨变,足以引起某种失去生活依据的音乐发生失传现象,但更为重要的是,每当出现断层现象时,却促成了新艺术的诞生。在某些音乐失传的同时,失传了的东西却以形态的改变重新获得新的生命,并且逐步把传统音乐推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10.元末明初产生的“四大声腔”是什么? 哪一个声腔经魏良辅等人改造发展成为昆曲? 昆曲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答案】(1)四大声腔是指明初至清中叶流行于江南各地的南曲声腔,包括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

(2)昆山腔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明代魏良辅等一批戏曲音乐家对昆山腔的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提高,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3)昆曲曲调细腻委婉,转音若丝,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伴奏音乐方面,魏良辅等人把弦索、箫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创立了一个完整的伴奏乐队,不只用于清唱,也用于戏曲舞。

11.元杂剧在剧本结构、演出形式与角色分工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案】元杂剧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剧本结构和演出形式更加趋于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严格的体制。

(1)剧本结构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序的套数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演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