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碱催化下的银掺杂二氧化钛复合粉体制备及性能表征

关键词:二氧化钛,银掺杂,改性,表征,光催化,复合样品

  摘要


近年来,人们对半导体纳米光学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广泛。从1972年Fujishima和Honda利用TiO2电极实验发现光解水现象开始,人们逐步开始对半导体材料进行研究。半导体TiO2的强催化性,稳定性质,低廉造价,无毒害等优点而成为21世纪最具潜在应用价值的半导体材料之一。但是,作为光催化条件的反应物本身,纳米TiO2存在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其较大的禁带宽度(Eg > 3.2eV)以及在可见光区域的低光谱响应能力、吸收能力。这都降低了其在可见光区域的催化性能;二是在光催化反应中,与太阳光解产生的游离态电子-空穴对没有足够时间与降解物相结合,致使TiO2在光催化反应中光量子效率大大降低。因此,改善TiO2在可见光区域内光谱带宽、提高TiO2光催化效率已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常用提高催化效率的方法包括控制晶型成长,非金属掺杂,金属掺杂,贵金属沉积,光敏化染料,二元半导体复合。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研究:第一,从贵金属掺杂着手。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工艺,以酞酸丁酯和硝酸银作为反应物,无水乙醇作为溶剂,通过控制混合液的PH值,反应温度,搅拌速度和银浓度提高催化剂性能;第二,从表面改性着手。通过APS表面改性水解产物制备复合光催化剂;第三,从降低能耗着手。反应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有效降低生成物的活化能。
本文对纳米TiO2粉体光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实验利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样品,通过水解反应中掺入金属Ag,实现催化剂在可见光区域带宽范围的红移。通过不同的表征手段,包括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环境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光谱吸收仪(FT-IR)、综合热分析(TG-DTA)、激光粒度仪(Nanoparticle size Analyzer)、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vis)等技术,对样品的相结构、微观结构及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实验结果及研究结论如下:

(1)水解反应中,TiO2成胶速率与反应溶液中的PH值有较大影响,通过实验发现,PH=3~10范围内光催化剂有较好的催化性,酸性过强或碱性过强的反应溶液不利于胶体均匀增长,在酸性环境下成核速率较快,极易发生团聚现象,不利于光催化剂的光吸收效率,而在碱性环境下,水解成核速率较慢,形貌均匀。
(2)随着反应中银离子含量的不同,样品的晶粒尺寸有较大影响,而且在可见光区域下的吸收效率明显增强,而过量的银粒子又会导致胶体失活而发生二次团聚,当反应中mAg:mTiO2=0.05的配比能够很好地实现光催化剂的最大吸收强度。
(3)引入表面改性剂能够有效地抑制晶粒转变温度和提升催化性能,适量的改性剂含量能够提高催化剂的量子效率,而过量的改性剂含量又会使水解生成物发生团聚。在本实验中发现,当APS=0.3ml时光催化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