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职官制度的研究,一向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唐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经过历代学者们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可以供学者们探讨的课题仍然在不断地出现,而唐代秘书省正是这样的一个课题。唐代秘书省,由于在政治上,并没有如同三省六部等机构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仔细的考虑一下,一方面唐代秘书省是作为整个国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这个部分看起来并不重要——而存在的,另外一方面从文献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机构同图书典藏制度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还是有研究的必要,这也正是本文写作的动机。
清代以来,随着朴学的兴盛,学者们对各种学术资料,采用考据的方法,进行了仔细的整理和研究。就政治职官制度的研究而言,按照论著的写作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专以考证具体任职官员为重点,而对制度方面的内容,仅简略地予以叙述;一类以研究职官制度本身为整个研究工作的重心;第三类论著,既对职官制度进行深入的探究,同时对任职的人物,在论述上也给予相当的重视。本文决定效法前辈学者,采用考据的方法,对唐代秘书省以及曾经供职于该省的正副长官——秘书监和秘书少监——进行仔细的考证,对与之相关的史料予以梳理。
全文分六个部分:
首先是《凡例》,这个凡例主要是针对中篇和下篇而定的。
《引言》主要介绍了研究现状及在研究中需要涉及到的史料情况。
上篇《综论》的目的主要是从宏观上对秘书省、秘书监、少监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结构上又分为七个小部分。首先对“祕”、“秘”、“秘书”等语义,进行解释,并罗列了有关秘书省、秘书监、秘书少监的别称。其次,叙述了秘书省的历史源流、建置沿革。第三部分介绍了唐代秘书省职员僚属、人员设置。第四部分,对唐秘书省在整个政府机构中所处地位,进行了探讨,通过与秘书省平行机构和上下机构之间的分别比较,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唐代秘书省是外廷的藏书机构;与集贤院等内廷藏书机构相比,地位要低,与此同时,秘书省,无法独立运转,必须接受尚书省的管理,当然唐代秘书省的这种状况,并非一蹴而就,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第五部分主要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唐代秘书监、少监的出身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大体上两类官员出身构成的前期、中期、后期的变化,基本上与唐代官员整体出身构成的变化情况是相同的,即前期门荫入仕者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而到中、后期科举出身的官员逐渐成为主流。第六部分,主要对两类官员铨选、考课、迁转情况进行了论述。第七部分是对唐代秘书监、少监职掌情况的研究。
中篇《秘书监考》,通过史料的梳理,运用考据的方法,考证在唐代任职秘书监的人员,其数目,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暂时考证到153人,其中包括待考9人。
下篇《秘书少监考》则暂时考证到127人,其中包括待考11人。
《结语》是对全文研究工作的总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