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大学文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学位]之现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十三辙
【答案】十三辙是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押韵使用的十月个韵部。辙,又称辙口,合辙就是押韵。辙本是车轮轧出的痕迹,合辙就是用顺辙行车来比喻声音和谐顺口。十三辙的名目是:发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十三辙中每一辙的名目不过是符合这一辙的两个代表字,并没有其他的意义,所以同样也可以用这一辙的其他字来代表该辙,如“梭波辙”也可以称为“婆娑辙”、“言前辙”也可以称作“天仙辙”或“三千辙”。
2. 指事
【答案】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是中国古代“六书”之一。用这种造字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指事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的指事字,如用三条线表示“三”; 一种是象形字加提示符号的指事字,如“本”原义是树根,在“木”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的所在。
3. 声母
【答案】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有的音节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称作“零声母”。声母和辅音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声母由辅音充当,但有的辅音不作
声母,只作韵尾,如“gudng" (光)中的ngo 车甫音在音节开头的是声母,在音节末尾的是韵尾。
4. 通感
【答案】通感是汉语修辞格的一种。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互相补充、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也就是说,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也会出现相互沟通与补充交错,以此来更好的欣赏文学艺术作品。
5. 汉字的造字法
【答案】汉字的造字法是指汉字的构造方法。一般地说,汉字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具体来说,象形是指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指事是指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会意是指用两个或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部件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的造字法。形声是指由表示字义类属的部件和表示字音的部件组成新
字的造字法,用形声法造的字叫做形声字。
6. 文字
【答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发展早期是图画形式,后来逐渐发展完善而分成各小类。从文字最小单位可以划分出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表音文字按照字符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分为音位文字、辅音文字和音节文字。从起源可以分为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拓展了语言的功能,突破了语言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和传播,书面语也因此得以产生,从而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7. 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8. 字音
【答案】字音是把一个字的音(音节)分成前后两段,即分析成声和韵两段,前段为声母,后段为韵母。贯通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称作声调。
9. 双宾语
【答案】双宾语是指一个动词后面连带的两个宾语的句式。两个宾语意义上前一个一般指人,可称指人宾语,或称近宾语,后一个宾语一般指物或事情,可称指物宾语或远宾语。带双宾语的动词大都是表示“给予”或“收取”意义的动词,如送、给等。例如,“伯父昨天给了我两本书”、“大家叫她祥林嫂”。同时,双宾语句可以转化为双宾句同义句,多数是将指物宾语提前。
10.方言
【答案】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指因地理区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发音与日常用语,俗称地方话。方言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形成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迁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 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语言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例如,汉语中有北方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闽方言区、吴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七大方言区,每一方言下还有小的分支。
二、分析题
11.有人把“桌子”“椅子”的“-子”、“坐着看书”“吃过饭”的“-着”和“-过”都称作“词尾”。根据所学语言学知识,试分析:“-子”、“-着”“-过”与英语中的“dogs" (“狗”的复数形式)中的s (复数标记)是否具有同一性? 如何看待以上汉语中的后附成分“-子”、“-着”、“-过”?
【答案】(1)不具有同一性
“子”属于汉语词语的后缀,“着”、“过”属于汉语的动态助词,英语中的“-s ”属于词尾,因为词尾并不能改变一个词的词汇意义,只能改变词的语法意义,dog 加“-s ”变为了复数形式,但是词汇意义并没有改变。
(2)汉语中的后附成分的演变
后缀“子”由词根演化而来,是汉语名词的标志,其他一般动词或形容词加上它以后便转为名词。“着”、“过”是汉语虚词中的动态助词,前者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即有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有时表示动作结束之后的状态在持续; 后者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或者曾经具有这样的形状。它们都不属于词尾,因为它们都不能改变词语的语法意义。
12.汉语普通话里,上声经常发生变调。比如两个上声相连时,第一个上声会读成阳平,即“上声+上声一阳平+上声”,例如:雨[35]水、土[35]改、使[35]馆。如果上声音节后跟一个非上声音节时,上声会读为半上声,即“上声+非上声一半上+非上声”,例如:许[21]多、海[21]燕、假[21]。请说明
(1)三个或更多个上声相连时,会发生怎样的变调? 比如:纸雨伞、使领馆、卡塔尔、语法史、水产品、小组长、小纸雨伞。
(2)上声后边如果是一个轻声音节时,上声会发生怎样的变调? 比如:老实、打听、老虎、想想、打扮、打扫。
【答案】(1)三个上声相连,主要有两种形式。
a. 前两个上声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二个音节后,则前两个音节都变成35。
(214+214)+214→35+35+214。例如,使领馆、语法史、卡塔尔。
b. 后两个音节语义紧凑,语义停顿在第一个音节后,则前两音节有21+35的变化:
214+(214+214)→21+35+214。例如,纸雨伞、水产品、小组长。
(2)如果连着念的上声字不止三个,要根据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紧密度划分出语义停顿来,由语义停顿确定出音节段,再根据上述规律进行变调。例如,小/纸雨伞,214+(214+35+214)→35+214+35+214。
(3)在原为上声现改读为轻声的字音前头,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
a.214+轻声→35+轻声 例如:打扫、想想、老虎。
b.214+轻声→21+轻声 例如:打扮、打听、老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