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大学药学院846基因工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双向电泳
【答案】双向电泳是指将样品进行电泳后,在它的直角方向再进行一次电泳,为了不同的目的而采用不同的组合 方式的分离方法,目前双向电泳大多是指第一向为等电聚焦,平衡后,第二向为SDS 电泳。
2.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答案】蛋白质印迹法是指将经过凝胶电泳分离的蛋白质转移到膜(如硝酸纤维素膜、尼龙膜等)上,再对转移 膜上的蛋白质进行检测的技术。转移可用电泳法等,检测常用与特定蛋ft 结合的标记抗体或配体,由此可判断特 定蛋白质的存在与否和分子质量大小等。
3. 突变
【答案】突变是指由自身或环境因素导致的DNA —级机构的改变,主要包括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等,染色体结构的畸变也会导致DNA 的突变。
4. polysome
【答案】多核糖体。多核糖体是指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结合在同一条mRNA 上的多个核糖体,能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
5. Intein
【答案】内含肽。内含肽是指存在于某些蛋白质前体肽链内部的一些肽段在转变为成熟蛋白质时,通过非酶促的转肽反应被切除,与其对应的是保留于成熟蛋白质中的外显肽。这些肽段具有核酸酶活性。
6. Blue-white screening
【答案】蓝白斑筛选。蓝白斑筛选是指基于半乳糖苷酶系统的一种重组子筛选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很多载体都
携带一段来自大肠杆菌的
序列的宿主细胞。宿主经上述质粒转化后,
整近操纵基因区段的质粒之间实现了互补
活性蛋白质。由
互补而产生的操纵子DNA 区段,
其中有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调控序列和前146个氨基酸的编码信息,这种载体适用于可编码半乳糖苷酶C 端部分 基因在缺少近操纵基因区段的宿主细胞与带有完,产生完整 细菌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在生色底物存在时产生易于识别的蓝色菌落。而当外源DNA 插入到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后,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无互补能力的氨基端片段,使得带有重组质粒的细菌形成白色菌落。
二、单项选择题
7. 对于细胞决定,下列说法不对的是( )。
A. —旦细胞接受了某种指令,在发育中这一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将区别于其他细胞而分化成某种特定的细胞
类型
B. 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分化特征尚未显现之前就已经决定了细胞的命运
C. 在能识别一个细胞分化之前,就有了一个预先保证细胞怎样变化的时期
D. 细胞决定主要是因为细胞核成分的不均一分配
【答案】D
【解析】ABC 项,细胞决定是指细胞在发生可识别的形态变化之前,就己受到约束而向特定方向分化的现 象,这时细胞内部已发生变化,确定了未来的发育命运。细胞在这种决定状态下,沿特定类型分化的能力已经稳定下来,一般不会中途改变。D 项,细胞决定主要是因为细胞质成分的不均一分布。
8. 染色体水平上进行的表观遗传修饰通常不包括( )。
A. 磷酸化/去磷酸化
B. 乙酰化/去乙酰化
C. 甲基化/去甲基化
D. 泛素化/去泛素化
【答案】D
【解析】ABC 三项,表观遗传是指不基于DNA 差异的核酸遗传,即细胞分裂过程中,DNA 序列不变的前提下,全基因组的基因表达调控所决定的表型遗传,涉及染色质重编程、整体的基
,及基因型对表型因表达调控(如隔离子,増强子,弱化子,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功能)
的决定作用。其中,组蛋白尾巴的化学修饰(乙酰化、甲基化及磷酸化等)可以改变染色质结构,从而影响邻近基因的活性。
9. 下列哪种蛋白质组分在280nm 处具有较大的光吸收( )。
A. 色氨酸吲哚基
B. 酪氨酸苯酚基
C. 苯丙氨酸苯环
D. 半胱氨酸的巯基
E. 肽链中的肽键
【答案】A
10.某蛋白质pi 为7.5, 在pH6.0的缓冲液中进行自由界面电泳,其泳动方向为( )。
A. 原点不动
B. 向正极泳动
C. 向负极泳动
D. 向两极分别泳动
【答案】C 【解析】蛋白质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
11.( )是通常与其调控的基因具有一段距离的DNA 顺式作用元件。
A. 启动子
B. 终止子
C. 增强子
D. 调节子
【答案】C
【解析】顺式作用元件是指存在于基因旁侧序列中能够影响基因表达的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调控序列和可诱导元件等,其中增强子通常与其调控的基因具有一段距离。
12.有关蛋白质变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变性增加其溶解度
B. 蛋白质变性由肽链断裂而引起
C. 蛋白质变性是不可逆的
D. 蛋白质变性与溶液pH 无关
E. 蛋白质变性可使其生物活性丧失
【答案】E
13.在乳糖操纵子中,阻遏蛋白结合的是( )。
A. 操纵区
B. 调节基因
C. 启动子
D. 结构基因
【答案】A
【解析】阻遏蛋白作用的部位是操纵区。
14.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关键性实验是: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和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这两个实验中主要的论点证据是( )。
A. 从被感染的生物体内重新分离得到DNA 作为疾病的致病剂
B.DNA 突变导致毒性丧失
C. 生物体吸收的外源DNA (而并非蛋白质)改变了其遗传潜能
D.DNA 是不能在生物体间转移的,因此它一定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