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制播分离、编营分离
【答案】制播分离、编营分离是我国传媒业运行机制上的改革。制播分离是指电台电视台只制作新闻节目以及部分核心节目,大部分节目(主要是娱乐类、社教类节目)由独立制作公司提供。编营分离是指将内容生产(编辑部)和经营活动(经营部)分开,内容生产在不受经营的干扰下独立完成,以保证其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实施制播分离、编营分离有助于确保媒体集中精力做好新闻节目; 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纳传媒业特别缺乏的经营人才,引入企业经营的灵活机制,实行真正产业化,从而迅速把传媒业做大做强。
2. 便士报
【答案】便士报又称美分报,是指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廉价报纸。因购买报纸只需要1便士,故称便士报。世界上第一份便士报是美国的《纽约太阳报》。便士报的主要特点是廉价、大众、广告、传媒,其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得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3. 客观性报道
【答案】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 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操作方法有完整,即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 平衡,即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 运用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 运用引语; 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等。
4. 两级传播
【答案】两级传播是指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舆论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提出大众传播的信息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舆论领袖的中介,即表现为由“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两级传播过程。两级传播理论是最早经学术研究而产生的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流行的“枪弹论”的想象,并启发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效果研究思路,引发了更多的相关研究,如传播的社群影响及人际环境、多级传播、有限效果、创新与扩散等。
5. 媒介公信力
【答案】媒介公信力是指公众对于一家媒体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它是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
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也是媒体赢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媒体公信力的高低,决定其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媒体公信力是衡量、评判其舆论影响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标准之一。对于媒体而言,就是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保持独特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6. 公共新闻学
【答案】“公共新闻学”(Pnblio7onmalism )又称为“公民新闻学”(Civio7onmaliem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美国新闻界,尔后波及西方其他国家。其基本内容为:①对重新树立公共意识的一种期望; ②更长时间的注意力的保持; ③深刻地解析引导我们生活的社会系统的愿望; ④对中间部分的更多关注和少走极端; ⑤有关政治争论的报道应重视内容,而不是技巧; ⑥培养公众思考能力的一种愿望。公共新闻学的核心概念是两个关键词:公共利益和民主。
7. 媒介生态环境
【答案】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是媒介的生态环境。
8. 社会营销
【答案】社会营销是指一种运用商业营销手段达到社会公益目的,或者运用社会公益价值推广商业服务的解决方案。社会事件或公益主题一向是最吸引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目标,同时由于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较多企业把商业运营模式放到公共领域,以此来开展营销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社会营销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社会效应),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隐性打动消费者,促进企业发展。
9. 网络虚拟社区
【答案】网络虚拟社区是指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做出,他指出,网络虚拟社区之间的个体存在着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和特点。
10.集约化经营
【答案】集约化经营就是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合理化整合内部人、才、财和产、供、销的资源,不断开拓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生产率。对于传媒业而言,集约化经营必然走向集团化经营。全球传媒集团有两大类型:①单-的传媒集团,属于专业化集团,把报纸或广播电视做深做细,尽可能做到极致。②混合多媒体集团,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广告公关等,属于多种媒体的分工合作,协同作战。
二、简答题
11.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四个基本方面。《联合国国际新闻规约》、《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新闻职业道德标准都基本上包含上述四个方面。对这四个方面的具体阐述如下:
(1)职业理念
这涉及新闻工作的宗旨,“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信条》中提出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理念:“职业行为的崇高标准,是要求献身于公共利益。谋求个人便利及争取任何有违反大众福利的私利,不论持何种理由,均与这种职业行为不相符合。”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2)职业态度
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国际新闻道德信条》中指出:“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事实,也不应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并且强调:“任何中伤、污蔑、诽谤和缺乏根据的指控,都是严重的职业罪恶; 抄袭票(窃的行为亦然。’,“对公众忠实,是优良新闻事业的基础。任何消息发表以后,如果发现严重错误,应立刻自动更正。”
(3)职业纪律
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指出两条记者必须遵守的纪律:“只用公平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 “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将保守职业秘密”。除此之外,世界各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仟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有价证券、信用卡等; 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等。
(4)职业责任
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12.举例说明“议程设置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媒介的议程设置就是指媒介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1)“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议论的顺序。
②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程而改变对某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③媒介议程与公众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而是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经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