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801西方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你认为对于宏观经济日标而言,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究竟哪个更重要? 这两个日标的达成主要依赖于什么? 宏观政策的协调能否使两个目标同时实现?
【答案】一般而言,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对于宏观经济目标而言,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增长两者都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在短期内,经济运行会由于各种因素冲击而发生波动,因此短期内稳定经济周期比较重要; 但是在长期内,只有促进一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增长才能有效地提高一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
(2)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主要依赖于政府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来及时调整经济的运行,熨平短期内的经济波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平稳的增长。
(3)宏观政策的协调能够司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稳定经济周期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较大的周期波动常常打断经济的稳定增长。当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短期经济的复兴。同时政府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政府支出和私人投资的流向,将其引向基础教育、科研等领域,这可以有效提高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在长期中促进经济的发展。
2. 什么是货币需求? 人们需要货币的动机有哪些?
【答案】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货币的需要,或者说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对执行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人们在一定时期可以各种形式拥有其有限的财富,他以货币形式拥有的财富多些,则以其他形式(如实物资产及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拥有的财富就会少此。拥有其他形式的资产会带来收益,而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通常不会带来收益(比方说1万元钱放在手中哪怕10年也仍只是1万元)。人们宁可把不能生息的货币贮存在手边,也不把货币换成能带来收入的资产,按凯恩斯的观点,是出于以下几种动机:
(1)对货币的交易需求,指家庭或厂商为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它产生于人们收入和支出的非同步性。如果收入和支出时间是完全同步的,那么就不会需要留有闲置的货币。如人们的货币收入通常是按月、按季甚至按年获得的,但支出都是经常不断的,这就产生了对货币的交易需求。
(2)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指人们为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它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如人们为应付疾病、工伤事故和其他不测事变而需要留些货币在身边。
(3)投机性需求,指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
整资产结构所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例如,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时,需要及时买进债券,以便以后卖出时得到收益,这样就产生了对货币的投机需求。
二、计算题
3. 假定(a )消费函数c=50+0.8y,投资函数i=100-5r,(b )消费函数。c=50+0.8y,
投资函数
,消费函数c=50+0.75y,投资函数i=100-10r(价格水平都不变)(c )。
(1)求(a ), (b )和(c )中的IS 曲线。
,说明投资对利率更为敏感时,IS 曲线斜率将发生什么变化。 (2)比较(a )和(b )
,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 曲线斜率将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b )和(c )
【答案】(1)由和国民收入均衡条件y=c+i可知,IS 曲线方程为:
于是由(a )的已知条件c=50+0.8y和i=100-5:可得(a )中的IS 曲线方程为:
即
同理可得(b )中的IS 曲线方程为:
可得(c )中的IS 曲线为: ① ② ③
(2)由(a )和(b )的投资函数比较可知(b )的投资行为对利率更为敏感,而由((a )和(b )的IS 曲线方程①和方程②比较可知(b )的IS 曲线斜率(绝对值)要小于(a )的IS 曲线斜率,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对利率越敏感即d 越大时,IS 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越小。
(3)由(b )和(c )的消费函数比较可知(b )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而由(b )和(c )的IS 曲线方程②、方程③比较可知(b )的IS 曲线斜率(绝对值)要小于(C )的IS 曲线斜率,亦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即β越大时,IS 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越小。
4. 假设经济中的菲利普斯曲线
(1)该经济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
(2)为使通货膨胀减少5个百分点,必须有多少周期性失业?
【答案】(1)当时,自然失业率u*=u=6%。即当经济的通货膨胀既不加速也不减速时,失业率即为自然失业率,为6%。
0.5(2)由题可知,为使通货膨胀减少5个白分点,(u-0.06)就要增加5个百分点,则(u-0.06)
要增加10个百分点。因此,为使通货膨胀减少5个百分点,必须有16%的周期性失业。 。
三、论述题
5. 论述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答案】(1)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
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乘数原理说明了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对某一部门的需求(支出)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乘数原理的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设第一部门最初增加的支出为
出会使消费需求增加
要增加,并且设各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刀。则第一部门增加的支,并且第一部门的收入中又,第三部门的收入中又要增加
和国,从而又引起第一部门的收入增加了的消费,于是,第三部门的收入又增加了的消费。这种收入增加带动消费增加,消费增加又带动收入增加的变动将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不断地循环下去直到国民经济再一次达到均衡,此时整个国民经济部门所增加的总支出为
民收入△Y
为
,其中,
加量的,因为边际消费倾向0<β<1,所
以即为乘数,表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Y 是自发支出增倍,并且在这里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 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越小。
(2)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条件
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即社会中存在过剩生产能力。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
②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
③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
④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收入增加会受到限制。
6. 下表是我国2010年1月-10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的变化情况。在2010年,“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和“苹什么”等词汇在网络上流行。
中国2010年1月-10月的CPI 变化情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