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05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答案】(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仟何别的阶级和仟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这是因为:
①帝国主义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因此它们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②中国无产阶级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中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和彻底; 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它的成员中的大部分出身于破产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无产阶级既强大又有革命的彻底性,同时具有以上一系列特点和优点,使其从开始走上革命舞台,就在本阶级的革命政党一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成为中国社会里比较最有觉悟的阶级,从而使它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③中国的革命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 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间题展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
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观点,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③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中国特色补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整体上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它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3.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答案】(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①近代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势力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由此决定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②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间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③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党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因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只能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④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2)重大意义
①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
唯一正确的理论;
②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③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总之,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反对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4. 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案】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包括:
(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适合基础的发展要求,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
(2)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体制)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是: ①党政不分,既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又影响党对大政方针的领导和自身的建设;
②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
③干部制度不健全,在干部的选拔、考核、任免、奖惩上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不能促使干部尽职尽责地为社会服务;
④法制不完备,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存在;
⑤权力过分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发扬不够充分,人民群众不能对政府各部门其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等。
(3)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各、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5.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答案】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因为:
(1)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己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