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43哲学综合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矛盾与辩证法
【答案】①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矛盾是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②辩证法是指一个规律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三个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学说,揭示并阐释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作为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说明联系与发展的,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揭示了联系与发展的本质,因此,它必然贯穿并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
2. 谬误
【答案】谬误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作斗争。
3. 感性认识
【答案】感性认识是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其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4. 阶级斗争
【答案】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5. 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它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既包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历史以及人与历史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哲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6. 判断
【答案】判断是指借助概念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肯定或否定的断定,是概念内所包含的矛盾的展开。判断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而在内容上则是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概念是浓缩了的判断。
7. 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客观的,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8. 阶级与国家
【答案】①阶级是指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它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 ②国家是指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的一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是一种以阶级的统治为其实质的社会权力的组织形式; ③两者的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9. 内容
【答案】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也就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它们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总和。
10.矛盾
【答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1.唯物主义反映论
【答案】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
12.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
【答案】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是围绕着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始终存在着的两种根本对立观点。①群众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生产的直接承担着,始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②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去考察和
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片面夸大少数历史人物的意志和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历史看作是由英雄创造出来的。英雄史观主要有两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宿命论。
二、简答题
13.请指出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社会历史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1)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的表现
它把社会意识看作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2)错误产生的原因
历史唯心主义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根源。
所以,历史唯心主义是混乱的,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从根本上结束了唯心主义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统治地位的是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建立。
1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答案】(1)旧唯物主义哲学
①旧唯物主义哲学在自然观方面,承认“物质的自然”,在对自然事物的说明中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即把自然事物理解为独立于人的精神的客观存在。
②旧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观方面,由于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不能坚持客观原则,把历史过程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存在,进而将人类历史变为所谓“精神的历史”。
以上造成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使旧唯物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即仅仅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一但进入历史范畴,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2)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不同,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从总体上把握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
15.简述物质生产对科学的作用。
【答案】科学的发展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其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科学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对科学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力一面:
(1)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
(2)物质生产为科学研究提供的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的水平,决定科学研究的水平。
(3)物质生产为发展科学所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科学发展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