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29新闻与传播基础之新闻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与原始社会相比,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人类的新闻活动有哪些发展变化?

【答案】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条件的改变,和原始社会相比,人类的新闻活动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具体表现在:

(1)新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表现在参与传播人数的增多、传播空间范围的扩大以及传播专职人员的出现。过去仅几十人、几百人的一个原始人群,新闻传递不超过几十里; 而在奴隶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在整个国家内进行,一个信息可以传递到几千里外。原始社会没有脱产的专职人员,而奴隶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有一大批脱产的专职人员。

(2)新闻的内容大大丰富、复杂了

原始人的新闻活动并不频繁,集中于了解自然界的变动、部落间的战争。而在奴隶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人类的新闻活动除了了解自然界的情况外,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了

原始社会只有语言和极为简单的符号、信号; 奴隶社会开始用手写的文字作媒介,封建社会又有了印刷品。

2. 如何理解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答案】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是指新闻职业道德区别于包括一般社会公德和别种行业职业道德在内的其他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定性。

作为道德现象的一种,新闻职业道德必然与一般道德有着共同的本质,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殊的本质,它的内在规定性就是这种共同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1)新闻职业道德同普遍道德现象一样,是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内容和形式最终都取决于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一方面,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道德体系的性质,建立在不同经济基础之上的新闻事业根据不同的利益关系形成各自的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原则; 另一方面,新闻职业道德同普遍意义上的道德体系一样,往往要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体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不同的道德价值追求。

(2)新闻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新闻事业在传播和发布新闻信息时所显示的社会教化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新闻职业道德作为调节新闻传播关系和规范新闻传播行为的

一种社会意识和规范形态,同教师、医生、商人等其他职业道德相比,就更接近于政治。

(3)新闻职业道德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新闻职业道德是通过自律的方式发挥作用的,它既不同于新闻法规,也不同于新闻纪律。新闻职业道德是由同一社会的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深刻的新闻职业内涵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内化于新闻从业者的品格、习性和意向之中,并通过他们的视听言行表现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规范。这种内化的规范只有在新闻工作者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个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有可能发生作用。

综上所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植根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决定于新闻事业的性质,依靠新闻工作者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进行善恶评价,用以调节新闻传播关系和规范新闻传播行为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及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殷切期望。

3. 简述印刷媒介的特点。

【答案】印刷媒介指将文字、图片等内容排成版、涂上油墨、印在纸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刊等物质实体。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它具备以下特点:

(1)优点

①就媒介本身特性而言,印刷媒介的优点

a. 易保存,可重复。和电子媒介的一纵即逝相比,印刷媒介可以被保存,而且可保存的时间较长。被保存的报纸、杂志等可以被重复阅读。有剪报习惯的读者还可重复利用印刷媒介上的信息。电子技术的发展己经使广播电视的内容可以被储存,但对储存设备要求很高,数据也很容易流失。

b. 可便携,方便阅读。印刷媒介材质相对于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而言轻便,易折易放。因此,读者可将其随身携带,方便其随时阅读。

②对于受众而言,印刷媒介的优点

a. 自由选择权。印刷媒介由受众主动选择阅读。一般而言,报纸刊物等的发行方式是订阅与零售。读者在选择是否接触印刷媒介上自由度较高。此外,报纸、杂志等产品售价便宜,对读者的经济水平要求不高,加上种类繁多,因此,读者可以用较少的钱进行较多的选择。

b. 主动阅读,有益思考。印刷媒介使用的传播手段主要为图片与文字。读者可以在报纸刊物提供的信息中主动进行选择。由于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利于读者冷静地进行深度解读与思考。

③对于媒介组织而言,印刷媒介的优点

a. 印刷媒介制作成本较低。相较于广播、电视制作而言,纸质印刷成本较低。制作成本和发行成本的低廉使历史上众多有志于办报却经济不富裕的人得以实现办报的理想。

b. 精确投放,更加适应分众化趋势。报纸刊物的发行方式主要是订阅与零售。受众的主动购买使报纸刊物实现了精确投放。面对传媒市场分众化趋势的加强,印刷媒介能快速地找到与建立

目标消费群体,继而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c. 可控性强。首先,由于印刷媒介上的传播符号主要为文字与图片,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媒介产品的内容容易被控制,以减少出错。其次,纸质媒体可以被收回。如果出现“错误,,被要求收回,纸质媒介可以被较为快速地送达到目的地。而电子媒介上的内容一旦出错,传播出去后就无法收回。

(2)缺点

相应地,印刷媒介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表现手段单一

相比于电视集声音、静动态画面,文字于一身的表现手段而言,印刷媒介能使用的手段较为单一。因此,受众接收印刷媒体信息的过程相对枯燥。

②时效性弱

尽管报纸刊物的制作成本低,但相对十电子媒介而言,其传播速度慢。这导致印刷类媒体在信息传播,尤其是新闻类信息的时效性上变弱。

③高度集中式阅读占用时间

读者在阅读报纸刊物时不能分散注意力。而电视和广播可以伴随式收看与收听。从时间利用效率角度看,印刷媒介利用效率较低。

④对受众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

印刷媒介上的传播符号以文字为主,图片仅是辅助性的手段。因此,报纸刊物等对读者的识字能力、理解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在传播史上有一段时间,看报是权力阶层与贵族群体拥有的特权。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主要靠听觉与视觉途径进行传播,一般的受众都具备接收信息的条件。所以,电子媒介的出现极大促进了传播的大众化。这导致在传播范围上,印刷媒介远远小于电子媒介。继而,在传播影响力方面,电子媒介大于印刷媒介。对于在同一个媒介市场上争夺受众的印刷媒体与电子媒体而言,印刷媒体显示出一定的弱势。

4. 改革开放后,我国受众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中国当代的社会改革是围绕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同步展开的,即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从旧有的、封闭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在此总体变迁的框架之下,引发了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构成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主要有: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

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封闭、稳定,受众与外界联系少,外界变动对其切身利益影响也不大,这使得整个受众群体信息需求不旺。但随着向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过渡,整个社会处于较剧烈的变动期,每天都可能涌现出新的事物、新的现象。同时,开放社会中受众与外界的联络和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社会变革的深入和社会交往的增加,使外界环境变化与受众自身利益的联系日益紧密。这就带动、引发了受众强烈的信息需求,使之急欲求新、求变,从而及时、准确了解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