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74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向导》周报
【答案】《向导》周报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蔡和森、彭遴志、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向导》周报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周报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 《劳动周刊》
【答案】《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1921年8月20日在上海创刊,4开小型报。该刊广泛报道了全国各地的罢工斗争,对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和汉口人力车工人大罢工更是作了集中的反映,被称为“教育训练劳工们的一个最好的机关报”。它发行到全国许多地方,受到工人们的欢迎。1922年6月19日,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以“载过激言论”、“鼓吹劳动革命”的罪名勒令停刊,共出刊41期。
3. 《开刺报》
【答案】《开刺报》是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1857年10月1日创刊。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858年,因该报所刊评论攻击怡和洋行,赖登被香港法院以诽谤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其主编一职改由莫罗继任。莫罗的粤语音译为“开刺”,因而当时港人把这份英文日报称为《开刺报》,一直出版到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后才停刊。
4. 《昭文新报》
【答案】《昭文新报》是第一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因阅者较少而改为五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昭文新报》虽然昙花一现,却是国人自办报刊历史的开端,为中国人自己办报做了最早的尝试。
5. 《香港船头货价纸》
【答案】((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11月3日由开刺报馆创办,周三刊,实为英文
《开刺报》的中文版。该报所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行情、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商店职员。该报后改名《香港中外新报》,所刊新闻进一步增多,发行对象扩大为一般市民。1872年5月4日后,该报每日另出《行情纸》,为读者提供市场信息。1873年,《香港中外新报》改版为日报,之后又脱离《仔刺报》,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出至1919年停刊。
6. 精确新闻学
【答案】精确新闻学又称精确新闻体、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由美国学者、新闻记者菲利普·迈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特点是用精确的数据、概念来分析新闻事件,尽可能避免主观的、人为的错误,从而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令人信服。这一新闻报道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美国新闻界,后传遍世界各国新闻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界开始运用这种新闻报道理论和方法报道新闻信息。
7. 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
【答案】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是1983年3月底至4月初,由广播电视部召开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明确了“坚持自己走路,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方针,提出要从局部改革进入整体改革,以改革新闻节目为突破,带动教育性、文艺性和服务性节目的改革。会议还制定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彻底改变了原来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办电视的事业格局,使中国电视事业结构向多级办台转变。“四级办电视”的方针对推动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8. 《成报》
【答案】《成报》是香港的一份较重要的商业报纸,1939年5月1日创刊,由何文法、何文允、汪玉亭、李凡夫、陈平等人合股创办。该报初期每天一大张,以副刊取胜,出版半年后,在香港已经十分畅销。香港沦陷后停刊。抗战胜利后复刊,初创即很畅销。该报坚持以“在商言商”为经营宗旨,读者以文员、职员等白领阶层为主。1954年起,《成报》连续20多年成为香港销量最大的报纸。该报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发行海外版。
9. 詹大悲
【答案】詹大悲,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8年在武汉被宛思演聘为《商务日报》总主笔,开始他的报刊活动。在他的主持下,《商务日报》渐渐成为群治学社的机关报。该报日出两大张,言论激烈,被称为汉口报界倡导革命的急先锋,同时,报社也成为革命党人策划起义和进行联络的机关,不久被封。
10.《联合报》
【答案】《联合报》是台湾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民营报纸之一,于1951年9月16日创刊于台北,初名为《民族报、全民日报、经济时报联合版》,1957年6月正式定名为《联合报》。该报以“反
共、民主、团结、进步”为言论方针。目前《联合报》已发展成规模可观的报业集团,又称“联经”集团,由台湾“报业巨子”王惕吾任董事长。该报业集团较多地反映台湾大企业和财团的利益,注重社会新闻,一些专栏办得颇具特色,并注重编排印刷系统的自动化。1982年9月正式启用中文编排电脑作业系统,成为台湾地区中文报纸中第一家使用电脑编排的报社。
二、简答题
11.《申报》在竞争中战胜《上海新报》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为了争夺销售市场,同在一个城市中出版的《申报》和《上海新报》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结果《申报》以明显的优势成为后来居上者。《申报》在竞争中取胜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它满足中国读者的需求,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
①它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如总主笔蒋芷湘、钱欣伯、主笔何桂笙等都是有才能的文人,熟悉中国的风土人情和读者心理。
②而《上海新报》的历任主编伍德、林乐知、傅兰雅等,虽然也了解中国情况,但毕竟是外国人,不如前者得心应手。
(2)((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各阶层人等都可阅读。而《上海新报》主要为新闻,评论极少,并且带有宗教色彩,读者圈子不大。
(3)《申报》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
①它从创刊之日起,就设立了分工明确的报馆,并制订了《本馆条例》。对于广告、发行也提出了具体办法,还降低成本,廉价销售。
②当时,《上海新报》用进口白报纸,每份零售铜钱30文,而《申报》却用中国产毛太纸,每份售价为8文,两者售价比几近4比1,前者自然难以匹敌。
《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口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12.简述洋务运动中第一批国人近代报刊的特点。
【答案】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中国出现的国人自办报刊明显地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在中国最先创办报刊的人,既有先进的知识分子,也有商人,还有洋务派官员。其中,知识分子是倡导办报的主要力量。但是,在这些办报的知识分子中,有一些人同时也是或者曾经是官员、买办。第一批国人报刊的创办者们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
(2)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
这一时期的办报活动既是一种政治上的觉醒,也是一种经营性的行为。这些报刊的办报经费多半是由私人集资合股而来,应属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办报刊,私人所有,自主经营,是自由知识分子的自发活动,不带有政党色彩。
(3)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创办之时正值洋务运动时期,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决定了洋务运动是它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