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674新闻传播理论与历史之中国新闻事业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概念题

1. 《湘江评论》

【答案】《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进步学生报刊之一,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由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毛泽东不仅精心编辑这张报纸,还发表政论、述论、杂论将近40篇。该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主旨。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1919年8月上旬,《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

2. 《蜜蜂华报》

【答案】《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刊,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葡文周刊。该报从创刊伊始,就站在居澳葡人的立场上为立宪革命的胜利而欢呼,以立宪派机关报和新政府公报自居。其内容主要刊载政府通告和会议记录,也有不少关于葡中官员处理澳门事宜的消息及澳门政情。1823年12月26日,由于葡萄牙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仅出版了一年多时间。

3. 《救亡日报》

【答案】《救亡日报》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创刊于1937年8月24日,郭沫若担任社长,夏衍(代表共产党)、樊仲云(代表国民党)任总编辑。该报后几经停刊、复刊,直至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有关当局勒令停刊。

《救亡日报》在名义上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但实际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该报的宣传报道特点是:不登中央社和外国通讯社的消息,也不登广告。专稿多,特稿多。许多著名人士如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邹韬奋、陶行知等都为它写过政论或诗词。抗日战争胜利后,《救亡日报》于1945年10月改名《建国日报》在上海复刊,同月又被国民党政府查禁。

4. 《新民丛报》

【答案】《新民丛报》是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海外的舆论中心,是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该报封面是一幅彩色的中国地图,内容分设25个栏目,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内容丰富,编辑严谨,印刷精美。该刊用大量篇幅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学说,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后来在与《民报》的笔战中惨败,于1907年8月悄然停刊。

5. 穆青

【答案】穆青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引人入胜。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长,为中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6. 英敛之

【答案】英敛之是中国近代著名报人、出版家。1898年前后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开始评论国事,曾在澳门《知新报》上发表同情戊戊维新变法的文章。

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兼仟总理和编撰工作。以“开风气,精民智,抱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办报宗旨,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之义,定报名为“大公’夕。《大公报》鼓吹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国外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名于时,深受读者爱重。辛亥革命胜利后,英敛之退隐北京香山,不问报事,潜心从事宗教、教育与慈善事业。

7. “野百合花”事件

【答案】“野百合花”事件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出悲剧。1942年3月王实味连续推出《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两篇文章,认为“揭破清洗工作不止是消极的,因为黑暗消灭,光明自然增长。”他的文章被国民党利用,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思潮,与延安热烈的时代氛围形成了一种极不和谐的冲撞。由于王实味不肯承认自己有错误,批评不断升级,由思想政治错误上升成“托派’,、“国民党特务’,,最后被逮捕。1947年7月1日,王实味被晋绥公安总局秘密处死,年仅四十一岁。这一事件又称“野百合花”事件。

8. “双百”方针

【答案】“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4月党中央在讨论十大关系的过程中,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方针。

9.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答案】梁启超在《时务报》的创刊号上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大力鼓吹多办报纸,主张报刊应“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术要书”,以启民智,以开风气,以助变法。梁启超认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其有

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时务报》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使朝野大为震动,所译外报文章又使读者大开眼界,因而“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10.《大公报》

【答案】《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现在仍在香港继续出版。该报1902年6月创办于天津,时政性日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宗旨是“开风气,墉民智,艳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02年至1916年,由英敛之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第二阶段,自1916年至1926年,由王那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第三阶段,1926年至1949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莺合作创办的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第四阶段,自1949年至今,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二、简答题

11.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在五四时期是怎样从事报刊活动的? 有何贡献?

【答案】(1)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广泛从事报刊活动,撰写了大量政论。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热J 清歌颂十月革命,如《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期间,他把自己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简明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劳动节专号》中发表文章《MayDay 运动史》和大量全国各地的工人劳动、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及材料,为《新青年》后期转变为社会主义刊物打下了基础。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是我国初具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首先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2)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其中他署名发表的政论、述评、杂文将近40篇。它最突出的内容有: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 进行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宣传; 阐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他精心编辑这张报纸,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湘江评论》被查封后,毛泽东接编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的《新湖南》周刊,从第7期起全面革新,提出4条宗旨:“批评社会,改造思想,介绍学术,讨论问题”,被称为“《湘江评论》的化身’,。他组织了“平民通讯社’,,自任社长,向北京、上海、汉口等城市报刊供稿。他还指导新民学会会员掌握的《湖南通俗报》的出版,担任长沙《大公报》馆外撰述员,创办长沙文化书社,对湖南地区的革命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3)周恩来在五四运动爆发后,负责筹办并主编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他把这份报纸办成了出色的民主主义报刊、五四运动革命风暴中的战斗号角,被评为“全国的学生会报冠”。1921年到1922年中,周恩来在法国留学期间采写的旅欧通信,为这个时期报纸的国际新闻、通讯增添了光彩,深刻反映了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旅欧华人的斗争和中国留学生的艰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