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837中外文学史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______。
【答案】赫塔·米勒。
【解析】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米勒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有《我所拥有的我都带走》、《光年之后》、《行走界线》与《河水奔流》等。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
2. 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的剧作家是______。
【答案】索福克勒斯
【解析】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他共写了123部悲剧和滑稽剧。但其作品流传至今的只有7部,即《埃阿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厄勒克特拉》、《特拉喀斯少女》、《菲罗克忒忒斯》和《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其中,《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最能反映索福克勒斯的创作才能。
3. 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上演,引发了法国文艺界的一场大战,争斗双方的文艺派别倾向分别是______。
【答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解析】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斗争,即著名的“长发对秃头”的战斗,最后浪漫主义获得了胜利,结束了古典主义戏剧在法国剧坛的统治地位。
4. “奥勃洛摩夫性格”之说源于俄国小说家______的小说《奥勃洛摩夫》。
【答案】冈察洛夫
【解析】《奥勃洛摩夫》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凡·亚历山大洛维奇·冈察洛夫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对腐朽没落的地主奥勃洛摩夫一生的叙述,客观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现实生活,鲜明地揭示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腐朽与黑暗,预示了农奴制必将走向灭亡,成为了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最强音。
二、名词解释
5.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答案】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文艺思潮史上重要的一支。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
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三一律”等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宣扬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它具有民主主义精神,同情下层民众的苦难,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或从资产阶级的角度抨击封建制度,或站在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资本主义的罪恶。同时,它重视民间文学,追求异国情调,具有怀旧倾向。浪漫主义作家喜欢挖掘中世纪民间文学的成果,借鉴中世纪文学重情感和想象的特点。同时,他们还喜欢异国生活,沉浸于异国他乡的神奇风光中,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寄情山水,着力歌颂大自然,标举卢梭“返归自然”的主张。浪漫主义作家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借大自然来反衬现实的丑恶。
6. 巴那斯派
【答案】巴那斯派是法国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又称“高蹈派”。以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居住的巴那斯山称其名,并出有诗选《当代巴那斯》。巴那斯派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倡导艺术形式的“唯美主义”,诗歌造型精巧美丽。它主张诗歌脱离社会,不问政治; 以创作“冷静的”、“客观的”、“无我”的诗相标榜,充满悲观颓废情调; 形式上刻意追求造型美感,是当时自然主义思潮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亦为法国象征主义的文学前驱。
7. 古典主义
【答案】古典主义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在欧洲流行了两个世纪,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艺兴起才结束。它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盛行,发展也最为完备。法国古典主义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哲学基础是笛卡儿的唯理主义理论。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
8. “片夫卡式”
【答案】“卡夫卡式”是人们对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作品风格的概括。它如同“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在内容和主题上,“卡夫卡式”意指作品大多描写人的内心状态,揭示现代西方人个性丧失、人性异化的主题,展现物化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痛苦和孤独无依。在艺术上,“卡夫卡式”追求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具有象征、悖谬、怪诞、神秘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9. 连歌
【答案】连歌是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日本的“歌”着重文句的堆砌和趣味。文句的堆砌讲究附句的巧妙衔接,其中最典型的,首推“连歌”,连歌最初是一种由两个人对咏一首和歌的游戏,始于平安时代末期。连歌作为和歌的余兴而盛行于宫廷,后又广泛流行于市民阶层,成为大众化的娱乐项目。日本连歌的集大成者是二条良基和宗祗。连歌的第一个特征是集体创作,即每
一句都必须与别人的上一句相衔接,其转折纯系偶然,因而需要作者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机智,同时也使得连歌能从凝滞的偏重感情的倾向中摆脱出来。连歌的第二个特征是即兴创作。
10.风雅之寂
【答案】风雅之“寂”是俳谐美学及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寂”是对俳谐创作的概括。“寂”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层面:首先是听觉上,即“寂静”、“安静”,其次是视觉上的“寂”的颜色,可称之为“寂色”,最后指的是一种抽象的精神要素,是心理学上的含义,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11.但丁的《论俗语》
【答案】但丁的《论俗语》是但丁用拉丁文撰写的最早的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文体和诗律的著作。其创作目的在于引起知识界对民族语言的注意。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过重大的作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12.俄狄浦斯王
【答案】《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人跟命运的冲突。这部剧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
三、简答题
13.从《禁闭》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张。
【答案】《禁闭》利用荒诞的情节、独特的戏剧结构和发人深思的语言,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主张进行了完美阐释。
(1)世界是荒谬的,人的自由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
①荒谬的产生
萨特认为世界本身并不荒谬,人本身也并不荒谬,但当人与世界相遇,人与人相遇时,荒谬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禁闭》设置的场景是地狱,这个地狱非但没有尖桩刑具烤刑架皮革漏斗,反而是“第二帝国时代款式的客厅”,壁炉上放着一尊青铜像,有三把不样式的椅子和永不会熄灭的灯,以及时而管用时而失灵的按铃,还有听差带领人进去并回答人们的问题。原来在这个地狱中,亲人朋友是不能见面的,他们被随机分配,三人一个房间,以后的生活领域就是在那间房子里,四壁之外的地方是走廊,走廊的尽头是其他房间,只有听差可以在楼层之间活动。这是对原来宗教关于天堂地狱想象的否定或“恶搞”,用完全与之相反的场景来说明人的局限性,原来
接受的知识有可能是错误的,打破人们知识和信仰的栓桔,进而开始思考世界的真实性与荒谬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