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析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答案】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把宣传和新闻视为一体,新闻、宣传两词常常并用,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新闻和宣传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1)新闻与宣传的联系
①宣传和新闻一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②宣传活动和新闻活动都是从人类一诞生就开始了。因为人类一开始就聚众而居,必须宣传一种理念来凝聚内部,协调行动,教育下一代。
③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又常常利用新闻来进行宣传,这在中国的新闻媒介中运用得尤为普遍,两者的联系尤为密切。必须强调的是:当人们把新闻与宣传结合在一起或者利用新闻做宣传时,一定要尊重新闻传播信息的基本要求,不能把新闻当作宣传品—只有宣传味,没有新闻味。
(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由此引出其他一系列区别。
(1)出发点不同
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他们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而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人们为了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必须千方百计地追逐信息,甚至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获取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
(2)归宿点不同
宣传者传播一定的观念,其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自愿地按照宣传的意图去行动。换言之,宣传是为了“收买人心”。而新闻发布者(如果他们没有宣传意图的话)发布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对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的方式不同
一条新闻信息的传播从来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都成了“明日黄花”,它们可以证
实第一次传播的可靠性,但已不是信息。在一张报纸上,决不可能重复刊登内容一样的一条消息。但宣传却常常需要重复,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商品广告,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了解和理解,往往用同一形式或不同形式向人们重复地宣传一种观念。
(4)传播的要求不同
新闻信息传播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①真实。不容许有任何夸大或缩减,当然更不容许凭空捏造。②全面。构成一个信息的各种要素必须齐备,一个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必须周全。③客观。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取舍信息,只能尽可能地按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叙述。④公正。不管是多数人意见还是少数人意见,是赞成还是反对,是令人喜悦还是令人沮丧,都要如实传播。⑤及时。时效是新闻的生命。⑥准确。最准确的语言是数学语言,在信息沟通中,一切凡是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的都要用数学语言,而不是模糊的语言。
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 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在宣传上,凡是能够证实观点的所有材料,只要是真实的、典型的都可以用,不管是新近的还是历史的,是新鲜的还是人们所熟知的,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2. 简述李普曼对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贡献。
【答案】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自由与新闻》、《舆论学》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李普曼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1)一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
信息环境并非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还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2)“刻板成见”(stereotype )
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3. 简述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答案】效果可以分为不同层面,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上述三个层面既体现在具体的、微观的传播过程中,也体现在综合的、宏观的社会传播过程中。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二个层面是:
(1)环境认知效果。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的。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的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播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效仿的对象。只要我们观察一下现代社会中的流行现象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
4. 简述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历史。
【答案】(1)互联网的诞生
Internet (直译因特网),又称互联网,是指将若干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的计算机系统。
互联网是冷战的产物。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及古巴导弹危机,对美国造成极大的触动。为使通信系统免受导弹袭击,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于1968年启动阿帕网(ARPANET )。随着一批大学联网进来,它成为第一个完整的全国性计算机网络。
(2)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①第一个分水岭。1983年,TCP/IP替代了原先的网络控制协议(NCP ),网络开始成为面向大众的媒体; 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建立了基于TCP/IP协议的计算机网络NSFNET ,其带宽高出阿帕网30倍。至此,阿帕网在技术上己无优势可言。同样在这一年,阿帕网被分成两部分:用于军事的军事网(MIL , NET )和民间的阿帕网版本,Internet ‘词的意思,就是表示这两个网络的合并及它们的共同作用。
②第二个分水岭,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阿帕网在失去技术优势的同时,又失去f 政治上的存在价值。1990年6月,阿帕网被NSFNET 取代,后者成为Internet 的主干网。NSFNET 的贡献在于,它使Internet 从一个政治军事工具变成了一个社会服务平台,为随后到来的Internet 商业化做好了准备。
③Internet 商业化,与三件事密不可分。1991年,万维网(WorldWideWeb ,WWW )面世; 1993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