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20世纪20年代,苏联普通学校“综合教学大纲”取消了学科界限,将全部知识按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其中心是( )。
A. 活动
B. 自然
C. 社会
D. 劳动
【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苏联20世纪20年代教学改革实验的考查。按照1921~1925年间所实施的
,传统学校中的学科界限被打破,学生学习的知识按照自然、劳动和《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
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加以排列,并以劳动为中心。
2. 先秦墨家所倡导的最具特色的教育内容是( )
A. 政治教育
B. 科技教育
C. 艺术训练
D. 军事训练
【答案】B
【解析】考查对墨家教育主张,墨家教育内容特色掌握程度。墨家的教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科技教育,文史教育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最有特点的就是科技教育,主张以科学原理和实用技术来让“兼士”获得实际的本领,而且墨家在机械制造、数学、光学,声学力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墨家排斥乐教,认为其不仅浪费人力财力,而且消磨人的意志,所以提倡实际的科技教育,而且,墨家的培养思维能力也是非常有特色。
3. 什么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太学的成立?
A. 五经博士
B. 视学制度
C. 博士弟子制
D. 察举制
【答案】C
4. 下列哪位教育家参与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
A. 晏阳初
B. 梁漱溟
C. 黄炎培
D. 陶行知
【答案】B
5.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向雅典青年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是( )
A. 了解自然
B. 熟悉社会
C. 虔信上帝
D. 认识自己
【答案】D
【解析】苏格拉底宣扬神学唯心主义,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和主宰的。他否认自然界有任何规律性可循,反对认识自然现象,肯定人只能认识自己,研究自己的心灵,在自我认识中,探索、寻找永恒真理,寻找最高的善一智慧。
6. 私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出现
B. “文化下移”和“四民”阶层的出现
C. 生产力发展
D. 官学失守
【答案】A
7. 认为学业求助是缺乏能力的表现、是对自我价值构成威胁的学生,其成就目标定向类型是( )
A. 掌握目标
B. 学习目标
C. 任务日标
D. 表现目标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中的目标定向理论的掌握程度。通常,在教育实践中,当儿童面对学业的失败和困难时,通常有有两种反应,一种表现出无助取向,把困难视为失败,看做自己能力低下的表现; 另一种,表现出进取取向,进取者则把困难视作暂时的挫折和进一步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将难题看做可以通过努力而得到解决的挑战,德韦克发现,这是因为这两类儿童有着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积极取向的学生对应的是掌握目标定向,叫做学习目
标定向,任务卷入目标定向。消极取向的学生对应的是成绩目标定向,也叫做自我卷入目标定向。由此可见,ABC 是同样的意思,是积极取向的学生对应的,这道题说的是消极取向的孩子,所以,应该选择D 。
8. 按照关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除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之外,还有( )。
A. 生活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B. 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C. 隐性的课程和运作的课程
D. 隐性的课程和生活的课程
【答案】B
【解析】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划分为五个层次,也是五种不同的类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指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v 一划和教材等。领悟的课程,是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实行的课程,是指在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可以通过观察,问卷,与学生交谈等方式来识别这种课程。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说实际上揭示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运动形态,使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从静态的角度转换到动态的角度。不同的课程内容定义反映了定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取向,每一种课程定义的背后都有其成文或不成文的理论基础。因此,答案选B 。观察课程分类和课程概念,好多次考试中都有涉及。
9. 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
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塑造
【答案】B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强化的目的就是提高反应的概率。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中止厌恶刺激的方式来实现。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题目中的某生因受到过点名回答问题的负强化作用,所以就越来越经常地坐在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