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对实际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答案】(1)托尔曼认知—目的说的主要内容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是建立在他及其同事进行的大量白鼠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内容是: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托尔曼认为,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指向一定目的的,即总是设法获得某些事物和避免某些事物。期待是托尔曼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指个体根据己有经验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一种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关于目标的认知观念。托尔曼认为,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期待,完全是认知性的。
②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托尔曼认为,有机体在到达目的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个体只有认知这些环境条件,才能克服困难,到达目的。这种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到达目的的手段和途径。行为不是对一种刺激的反应,而是对某种刺激模式的认知。有机体学习的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反应,而是学习到达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
(2)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①托尔曼的期待和认知地图是学习理论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个体只有在对未来的学习目标产生期待时,才有可能发生实际的学习行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使其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而不是“单刀直入主题”。
②认知地图即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结构,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良好的认知地图的构建。
2. 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儿个方面: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理论被看作是临时性的,不是绝对的。这和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把科学知识绝对化为客观的、没有疑问、一成不变的观点不同。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
科学的本质。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科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
(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①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②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③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4)建构主义课程观
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不是把课程看作基本上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什么样的经验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标。
3. 论述桑代克联结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1)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在观念之间的联结,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
(2)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①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进入某种情景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体现了学习动机原则。
②练习律是指对于己经形成的某情景与某反应的联结,正确地重复这一反应会增强这一联结。 ③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指一个联结的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或削弱作用。
4.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答案】(1)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为此要做到明确本堂课
,启发学生的思维; 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分散注意;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②马斯洛认为,在基本需要的满足过程中,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③马斯洛又把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类。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它们为人类维持生活所必需,一旦它们得以满足,其强度就会降低,因此个体所追求的缺失性目的物是有限的。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
(2)需要层次理论在学习中的意义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6. 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1)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
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2)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
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 练习方法不当; 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 产生心理卜和生理卜的疲劳; 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 意志品质小够顽强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
7. 什么是知识的识记? 信息编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案】(1)知识的识记
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在整个记忆系统中,信息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识记是一个开展的过程,它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新的信息必须与个体己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并纳入已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