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611行政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人事行政的管理机制。
【答案】(1)能力开发机制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智力开发机制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重点加强公务员队伍的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公务员中的领导干部必须把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作为首要条件,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构建以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框架。不同层次的公务员也应有不同标准的能力框架,以提高公务员为公众服务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开发的手段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构筑终身教育体系,提倡终身学习; 开发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优化学习提高手段:弘扬创新精神,培养青年人才; 树立全球观点,加强国际交流等将大大强化公务员制度智力开发机制的功能和效果。
(2)人才激励机制
人才激励机制是科学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而对于我国公务员制度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于平均主义低工资制的长期实行,原有十部人事制度己失去应有的激励作用,而公务员制度的激励机制又有待建立。面对国内国际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公务员制度的人才激励机制如果不积极建立健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管理目标就可能落空,公务员队伍建设就会受阻。
公务员制度的人才激励机制,首先要完善分配制度。公务员工资要与其劳动支出和岗位职责任务相适应,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相联系,逐步提高工资水平,适当拉开工资差距,使人才激励机制得到物质上的兑现和保证。其次要完善奖励制度。深入开展“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活动。对于依法行政,爱岗敬业,洛尽职守,无私奉献,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的公务员和公务员集体分别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享受相应的待遇。再次是完善福利制度,使公务员前瞻有望,后顾无忧。
(3)新陈代谢机制
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是干部人事制度僵化的一种顽症。而强化新陈代谢机制不仅是医治这一顽症的良方,而且是增强公务员队伍生机和活力的有力保证。为了保证行政管理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公务员队伍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但同时又必须有进有出,能上能下,保持必要的流动,在流动中保持稳定。国家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编制、职位数额以及任职条件和年限等都有法规限制,不能随意增减,更加不能无限膨胀。既然如此,国家公务员队伍就必须强化新陈代谢机制,不断地吐故纳新。国家公务员制度正是通过考试录用、竞争上岗、考核、交流,
以及辞退、辞职、退休等法定环节,使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及时补充,德才兼备、成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及时提拔; 而达到退休年龄、符合退休条件的能正常退休,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应予辞退,不愿意担任公务员职务的允许辞职等等。健全新陈代谢机制,使进出渠道畅通,上下升降有序,公务员队伍就能增强朝气和活力。
(4)勤政廉政保障机制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根本宗旨。反腐倡廉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国家机关大多数工作人员虽然勤恳工作,清明廉洁,但作为一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尚缺乏坚强有力的勤政廉政的保障机制,以致于不正之风难以克服,腐败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国家公务员制度勤政廉政保障机制必须强化,反腐斗争必须旗帜鲜明,标本兼治。《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公务员的义务、权利、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仟免升降以及回避、交流等方面突出廉政勤政的要求,把反腐败寓于公务员各个管理环节之中,使反腐斗争获得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建立健全勤政廉政保障机制将使公务员培养和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2. 怎样理解西方国家建立“企业化政府”的新理念?
【答案】20世纪80-90年代各国政府再造均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将政府塑造成一个企业型政府。
(1)企业化政府的基本理念。企业化政府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且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简言之,凡是能够运用创新策略,有效运用资源,实现高绩效的政府即为企业化政府。企业化政府不是要将政府转化为企业,而是人为政府必须在市场导向的观念下争机制,运用创新策略。其特征有:①重视成本效益关系。企业化政府强调政策、规划、项目的成本效益关系,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②强调顾客导向。政府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应有强烈的当事人取向,施政目标应以公民的需求为考虑,视顾客为关怀的对象,强调对顾客负责,并以顾客满意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标准。③强调市场机制,重视选择和竞争。主张通过市场机制的发挥,提供公共服务; 重视民间机构与政府共同生产,提供多种选择机会。④授予权能。企业化政府主张给予公共管理者以行政自由裁量权来完成计划,同时也包含着支持与容忍错误。⑤创新与改革。创新乃是企业化政府的主要特征。企业化政府要求解除规则枷锁,打破结构惯性,活化官员思维。
(2)企业化政府的模式。关于企业化政府再造战略,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出十大原则如下:导航性的政府、竞争性政府、任务导向的政府、结果导向的政府、顾客导向的政府、有企业心的政府、分权化的政府、属于社区的政府、预防性的政府、市场导向的政府。
(3)对企业化政府的评述。
①建立企业化政府具有必要性。在实践中,全球化使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投资来源的“非本国化”、经营活动的“非本土化”、交换的“电子信息化”以及国际民间组织力量
的日益“自治化”,都使公众和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治式运作能力、承受各种风险的自主能力大大加强。这对政府管理提出的要求是:加强对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不再从管理主体的角度考虑如何管制被管理者,而是站在社会与公众的立场上考虑政府如何为公众服务、对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这种背景下,政府管理的变革要立足于国际化竞争,以建立现代公共管理的思维模式为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开放主体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谋取社会公共利益。企业型政府,既非政府同化为企业,亦非政府官员由企业家来取代,而是将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管理的一些机制、方法移植运用于传统政府,使之具有致力于“顾客”服务,不断降低成本,勇于变革、善于创新之精神,使之成为与现代社会管理的人性化、信息的网络化、经济的全球化相适应的新范式。
②对于“企业化政府”模式,人们也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批评:该模式忽视了政府治理模式中制度与分权对政府的约束作用; 它打破或侵蚀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二个部门的权力平衡; 注重结果和目标而非投入和过程的原则是片面化的; 市场导向原则将损害制度的稳定性; “顾客至上”原则将产生分配上的重大难题。
(4)“企业化政府”模式包含四大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企业自主与民主负责之间的价值冲突; 公共企业图景与公民参与价值之间的冲突; 企业运转的隐蔽性与民主所要求的开放性之间的冲突; 企业管理要求敢于承担风险与公共财政处置责任之间的矛盾。它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难题有:人员精简问题,规章制度删除问题,权力下放问题,等级问题,政治与行政分离问题,是公民还是顾客问题,谁来负责问题,价值取向问题,改革的力度与持久性问题。
3. 简述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行政机关立法权力配置。
【答案】立法权是立法主体依法行使的制定、认可、解释、补充、修改或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权力,表现为调整各类社会关系的综合性权力体系。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行政机关立法的权力配置,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委间,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人民政府间,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市人民政府间立法的权力配置。
(1)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行政机关间立法权力配置的依据
在我国,对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行政机关间立法的权力进行配置,主要依据的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后者主要是指宪法、立法法、组织法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专门授权的决议。
(2)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行政机关间立法权力配置的具体内容
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目的出发,从应然的角度,对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行政机关间,立法权力配置的具体内容界定如下:
①国家专属立法权的配置及其行使。确定国家专属立法权,既不能过窄,但也不能过宽。凡涉及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所必须绝对统一的事项,都应是国家专属立法权的范围。国家专属立法权所涉及的事项,在法律形式上,只能制定为法律。根据我国《立法法》第8条规定,国家专属立法权所涉及的事项范围概括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