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810传播业务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必备复习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夕,是指1913年“一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一次革命”失败之后,袁世凯政府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 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被乘机剿灭; 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有因“城门失火”被殃及。到1913年底,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癸丑报灾”是中国新闻史上对报业的一次沉重打击。
2. 大众
【答案】大众(mass )是指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是伴随着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大众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也不同于群集和公众。大众的卞要特点有:①规模的巨大性; ②分散性和异质性:③匿名性; ④流动性; ⑤无组织性; ⑥同质性。
3. 刻板印象、刻板成见
【答案】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成见,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4. 选择性理解
【答案】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选择性理解是选择性定律的重心所在,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处理主要体现在选择性理解上。信息中包含的意义不是由传播者硬塞到受众手中的,而是由受众根据主观意愿自己从中发现的。即在对信息如何理解上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中,而不是掌握在传播者手中。
5. 流媒体
【答案】流媒体(StreamingMedia )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即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发布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Flash 动画就是流媒体的一种形式。流媒体技术(或称为流式媒体技术),是指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技术。流媒体是流媒体技术的核心和体现。流媒体是人类传播科技的又一次革新。
二、简答题
6. 阿施的研究揭示了人们顺从群体压力的强烈倾向。但是,在阿施的实验中,并非每一个人都顺从群体。不顺从群体压力的人们的特征可能是什么?
【答案】人们在群体压力下表示顺从的愿望或需要各不相同。从常识或非正式的观察结果来看,独立思考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与那些依赖性强和无才能的人相比常常不大顺从群体压力。
通过多种个性和智力测验的关联分析,附以从众性的记分,发现能够抵挡得住群体压力而保持自己独力性的人具有如下特征:
(1)聪明(按智力标准来衡量)。
(2)有创见性(在思维方法和问题解答中表现出来的)。(3)“自我强度高”,即在充满压力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地应付者,即为自我强度高; 不能有效应付者,即为自我强度低。
(4)有自信心,没有忧虑和自卑感,有主见,不人云亦云,不优柔寡断。
(5)有令人满意的社交态度和行为,诸如容忍、负责、有控制力等,在社会交往中不受他人干扰,也不依赖他人。
(6)有责仟感,事业心强。
7. 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答案】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媒介:人的延伸
这个观点的含义是:媒介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对这两种媒介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人们只能根据他的叙述进行推测。一种解释是:“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它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
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①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
②局限性:
a. 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惟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b. 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
c. 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8. 罗杰斯(E.Rogers )的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ofinnovations )把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 他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哪几类?
【答案】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事物,如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它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密不可分,扩散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
(1)创新扩散中个体采纳创新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①了解一一了解实际是对新事物的认知,了解一项创新的有关事实。这一过程中,大众传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力。
②劝服一一是指人们在了解到新事物及意义价值之后,对它进行评估,衡量它的优劣利弊。在此阶段,人际传播的作用最大,决定着一项创新能否扩散。
③决策一一经过了解和评估后,人们对一种新事物便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决定采纳还是拒绝。
④证实一一人们在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后,设法寻求信息资料以证明自己的决策正确。
(2)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做五类,以区分对创新采用率不同的个人或其他决策单位。 ①革新者一一大胆,热衷于尝试新观念,比其同事有更多见多识广的社会关系。
②早期采纳者一一地位受人尊敬,通常是社会系统内部最高层次的意见领袖。
③早期追随者一一深思熟虑,经常与同事沟通,但很少居于意见领袖的地位。
④后期追随者一一疑虑较多,之所以采用创新通常是出于经济必要或社会关系不断增加的压力。
⑤滞后者一一因循守旧,局限于地方观念,很多人比较闭塞; 参考资料是以往经验。
同一创新事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被采用的速度、取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的作用。此外,社会制度下各社会集团及组合方式等结构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到创新扩散的程度,反之,创新扩散也改变了社会制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