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交通大学古代汉语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隶变

【答案】隶变是指由小篆经过一系列形体的改变从而成为隶书的过程。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2.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

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3. 笺

【答案】笺是从汉人郑玄开始的古书注解的一种新形式。它主要是对前人文意或注解补充、订正。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前人所作的注演变到汉代,出现了阅读障碍,不能理解,所以就出现对注作简单注解的笺。如现今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 衍文

【答案】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 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 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

【答案】(1)假:借。

(2)以:目的连词。

6.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

【答案】殿:镇守。

集:成。(集事,即成事)

7.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答案】为:介词。可译为“为了”。

8. 居有倾倚柱彈其劍歌曰長俠歸来乎食無魚

【答案】来: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

9.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答案】懿:深。

遵:循,顺着……走。

10.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答案】(1)越国:超越(跨过)晋国。

鄙远: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

(2)翻译:(秦国)跨过晋国把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三、简答题

11.什么是异体字?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哪几种情况(要求举例说明)?

【答案】(1)异体字

异体字,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字形不同的汉字。

(2)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分歧

①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与“淚’;

②改换意义相近的音符,如“嘆”和“歎”;

③改换声音相近的音符,如“線”和“綫”;

④有的变换声符和意符的位置,如“和”与“咊”,有的改变了声符或意符的写法,如“花”与“芲”。

四、分析题

12.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1)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2)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3)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4)狂者伤人,莫之怨也。

(5)盗者孰谓? 谓阳虎也。

(6)贤哉,回也!

(7)姜氏何厌之有?

【答案】(1)肘:名词用如动词。用手肘撞。

(2)富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贵。

(3)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

(4)“莫之怨”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提前至谓语动词之前。

(5)“孰谓”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须提前至谓语之前。

(6)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回也,贤哉!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加强语气,会将谓语提前至主语之前。

(7)“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必须提前至谓语之前,此句中还以“之”复指宾语“何厌”。

13.寫出加下划线的字對應的今字或正字。

(1)趟盾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2)使有司寬政毀關去禁薄斂已責

(3)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4)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5)乃使人興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

【答案】(1)“竟”一一“境”,边境。

(2)“责”一一“债”,债务。

(3)“辟”一一“僻”,僻邪。

(4)“属”一一“嘱”,告诉。

(5)“谕”一一“喻”,告知,使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