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秦都城研究》

关键词:秦,都城研究

  摘要

一 秦都城研究的意义 秦都城是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史、都城史, 秦都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 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典型性。既有对以前都城的 继承,又进行改造,不断发展,并形成自己的都城体系。 秦从襄公开始建国到秦灭亡共有近600年的历史,它贯穿西周、东周、秦代三 个时期,而东周时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转变时期,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破旧立 新,必然反映到都城建设中来,因而在都城规划建设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按 实际要求进行建设,“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摒弃了奴隶社会时期 “筑城以卫君”的规划模式,而实行“城,以盛民也”的新的筑城思想,变政治堡垒的 奴隶制都城而为既是政治中心、又为经济中心的新都城,都城中除了统治阶级起 居的宫殿以外,还有手工业作坊、商业市场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建立起来,都城 和“市”的关系日益密切。 秦的都城的发展正经历了从继承到变革的阶段,因此,只有认真研究秦的都 城,才能准确全面地研究中国古代的都城演变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秦统一全国后,咸阳城成为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指挥部,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 施即形成于这里,影响到全国,虽然统一后的秦咸阳只存在了15年,但在咸阳都 城制订的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后来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中国两千 多年。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选择了研究秦都城这一课题。   二 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 都城问题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是专门论述都城的,即与都城 关系极为密切的宫殿、城墙等。广义的则包括与都城有关系的离宫别馆、苑囿、陵 墓等,是都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是从广义论述秦都城的,涉及秦都城的诸多方面,实质上都城的概念太 大了,涵盖面极为宽广,因为它是一个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所以可 以说任何事情几乎都与都城有关系。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十一个问题,力求对秦都 城作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秦都城概论、天水附近秦都邑、德公以前秦在关中 的都城、雍城、两个临时都城—径阳和栋阳、咸阳、都城附近的离宫别馆、秦公帝 王陵墓、苑囿及秦与春秋战国时其它诸侯国的都城比较等。 通过对与秦都有关系的上述问题的考察,及与其它诸侯国的都城比较,以探 讨秦都城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分析秦都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秦都城的一般情况 对于秦有几个都城迄今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有云九个的,有云八个的,有云 七个的,有云六个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秦都中是否有沂、径阳、栋阳等,因而形成不 同的观点。之所以会形成以上分歧,实质上是尚未对古都的概念搞清楚。 关于古都的定义,著名古都研究专家、业师史念海先生指出: 古都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自广义言之,作为一个独立的王朝和政 权,不受外来控制,其都城已成为政治中心,就皆视为古都。但由于作为保护和研 究的对象,就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因而应还有挟义的定义。这是说古都不仅是 独立的而不是过分短促的年代。其遗址的现在地理位置应是确切的,而不是推测 的臆定,还应是距现在有关的城市较近,而不是距离很远的废墟。 按照以上观点而言,我认为秦共有九个都城。即西垂(西犬丘)、秦、沂、济渭之 会、平阳、雍、径阳、栋阳、咸阳。有些是狭义的都城,有些是广义的都城。 中国古代对都城的选址是十分讲究的。早在先秦时,对都城的选址已要求较 高。《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 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度地》也云:“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 右,经水若泽。”其意为国都地址的选择和布局要考虑用水等自然环境。 秦的都城是由西往东逐渐迁徙的,这既与秦国力的强大、势力不断向东扩展 有很大关系,也与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秦原是一个西垂小国,国力弱小,经济落 后,山东各国都瞧不起它,“夷狄遇之”,后经秦穆公、孝公、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 等的经营,国力逐渐强大,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随着向东方的不断扩张,国 都也不断向东迁移,这对于巩固已经取得的胜利,无疑意义很大。 秦的都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雍城以前,雍城,径阳和栋阳,咸阳。雍城以 前即秦德公以前,其都城包括天水附近的秦邑和西垂、关中西部的沂、沂渭之会、 平阳。 平阳及其以前的秦都城在秦的都城发展史上是一个探索性的阶段,秦当时的 国力还很弱小,未能建立较大的都城,其都城的规模,仅有一、二个宫殿或宗庙而 已。如秦在西垂(西犬丘)仅有西垂宫和西峙,位于甘肃礼县的永兴一带,在此已发 现了属于诸侯级的中字型墓葬及其它陪葬坑。当时的秦仅为西周的西垂大夫,到 秦襄公时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才被封为诸侯,也才能越过陇山进军关中地区, 先后建都沂、沂渭之会、平阳,直到平阳时也只有一个“平阳封宫”而已,史书虽记 载平阳有宫垣,但迄今尚未发现,说明平阳及其以前的都城都很小,正由于此,秦 人才能频繁迁都。 秦德公时居雍大郑宫,迁都雍城,雍城作为秦都城达255年,在秦都城发展中 具有里程碑的作用。秦在雍城修建了众多的宫殿,规模很大,以至于西戎人由余在 观看了秦都城后不禁叹言:“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雍城平 面略似正方形,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在城内发现规模宏大的宫殿区三 处,即姚家岗、马家庄、铁沟高王寺宫殿区。发现了精美的铜建筑构件64件及凌阴 遗址、宗庙遗址。马家庄一号宗庙遗址是迄今发现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先秦高 级建筑。在雍城南发现了秦先公的陵墓,有十四座陵园。其秦公1号大墓是目前发 掘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深达24米,城外还有供秦公狩猎的北园等苑囿。 径阳和栋阳是秦为了对付东方的魏国而修建的临时性都城,其目的纯粹是为 了对东方的战争,因而在都城的建设上较为简单,径阳迄今还不能确指,栋阳的都 城规模也不大,随着对魏国战争的不断胜利,魏国从对秦的战略攻势变为守势,除 把国都迁到大梁之外,还修建长城以御秦。径阳、栋阳便失去了都城的作用,遂迁 都咸阳。因这两个都城为临时的军事性质,所以宗庙等仍然还在雍城。栋阳因为其 优越的商业地位和交通地位,规模要比径阳大一些,延续时间也长一些,以至于汉 初仍作为都城。 迁都咸阳是秦孝公十二年的事,是秦都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一直到秦统一 乃至灭亡,咸阳一直是秦的都城。作为都城的时间长达144年,建设规模不断扩 大,由秦孝公时的渭北地区发展到昭王时的渭南地区,到秦始皇时更进行了大规 模的建设,形成“渭水贯都,以象天汉”的规模。除了渭河北的咸阳宫、冀网、仿六国 群遗址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南北残长约76、东西宽87. 6米,面积约6660平 方米。由大门、中庭、朝寝、亭台及东西厢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四周有围墙环绕, 布局井然有序,规矩整齐。 咸阳的宗庙遗址在渭河以南,共有七庙,“一夫作难而七庙堕”,具体位置在长 乐宫和未央宫之间。 帝王的陵墓是都城建设中必须考虑的,秦公帝王的陵墓都在都城附近。随着 都城的逐渐东移,秦陵大体分为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栋阳陵区、咸阳陵区四大部 分,在咸阳陵区中既包括咸阳渭北的秦惠文王、秦武王陵区,又包括位于骊山西麓 的东陵和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这些陵墓有机地与都城连在一起,成为都城建设 中一个重要部分。其陵墓的东移过程是“陵随都移”规律的反映。 秦的都城建有离宫别馆,从雍城开始出现,在郊区有薪年宫、核阳宫、来谷宫、 橐泉宫等,到都城咸阳时,离宫别馆犹如满天星斗撒落在关中平原上。据《史记正 义》引《庙记》云:“北至九嵕、甘泉,南至长杨、五柞,东至河,西至沂渭之交,东西八 百里,离宫别馆相望属也。木衣娣绣,土被朱紫,宫人不徙,穷年忘归,犹不能遍 也”,当时关中有离宫三百,在咸阳之旁就有二百七十座离宫别馆。而且把这些离 宫用复道、阁道、雨道联结起来,真可谓壮观。 不仅如此,秦还在都城附近修建了供王公狩猎休息所用的苑囿。雍城附近有 弦圃、中囿、北园。在都城咸阳附近有著名的上林苑、宜春苑,还有长杨苑、梁山苑 等,秦始皇直接把阿房宫修在上林苑中,开创了我国古代宫苑结合的先例,这对后 代有很大的影响。   四 秦都城与秦社会 秦都城是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所在地,因此,与秦社会发展的兴衰 有密切的关系。 第一,秦都城是为秦的政治服务的。都城是统治阶级的大本营,都城的建设必 须为统治阶级服务,贯彻统治阶级的思想。都城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体现了 统治阶级的要求。气势雄伟、富丽堂皇的都城建筑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政治 发展的需要,是王权或皇权至上的.产物。统治阶级不惜国家的财力、人力、物力进 行大规模“高台榭、美宫室”的都城建设,以显示其威力。特别是秦咸阳的建筑都修 在高大的夯土台基上,充分反映出统治阶级高高在上的气势。 咸阳都城的建设是这种思想的集中表现,统治阶级为了宣扬自己的权力是天 的意志,便把都城的规划建设和天联系起来,文献中的记载就可说明这个问题。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咸阳宫“因北陵营建,端门四达,以则 紫宫”。紫宫即“紫微宫”,是天帝所居之宫。阿房宫,“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 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已而更名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天极即北极,是天 帝所属星宿。横过天河的六星为阁道,通过天河的一个星叫“营室”。其意为阿房宫 象天帝所居的营室,天帝从天极出来,经过阁道,横渡天河而达于营室、紫宫,皇帝 如天帝降临人间以统治万民。 第二,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建立规模恢宏、气势雄 伟的都城并非纸上谈兵,而要以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秦都城的发展演变 正是秦经济发展的缩影。当秦公还局限在平阳之西的都城时,由于秦人刚立国不 久,经济还未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当时的都城规模都比较小,建筑也都很简单, 甚至连宫城的城墙都无力修建。到雍城后,秦人已进入富庶的关中较长一段时间, 经济上已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因此,建造了规模比较大的雍城及一些宫殿建筑。等 到咸阳都城建设时,秦已占领了关中地区,“天府”的天然条件及商鞍变法的影响, 秦的国力迅速壮大起来,从秦孝公的“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惠文王初都咸阳, 取岐雍巨材,新作宫室,南临渭,北逾径”,到昭王时向渭河以南发展,以至于修建 横桥把渭北和渭南连接起来。特别是随着秦对六国战争的不断胜利,便可以集中 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秦的都城,使秦咸阳的都城出现了飞跃的发展。 第三,军事斗争的胜利使秦的都城愈向东发展。秦都城和秦军事的关系可谓 相辅相成,秦人迁都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土地,而通过军事战争,秦人不断向 东发展,从最初的西垂一隅,到后来占领岐丰之地,占领黄河以西,通过函谷关和 武关消灭关东六国,夺取了全国的土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在秦建都咸阳以前, 每往前取得一些土地,为了巩固获得的土地,便把都城向东迁一次。 第四,大规模地修建都城加速了秦的灭亡。这在都城咸阳的建设上表现得最 为明显。秦都咸阳的建设与对东方进行战争及统一六国是同步进行的。因此,既要 营建都城,又要进行统一的战争本身之间有矛盾,两项工作都要大量耗费国家的 人力、财力、物力。修建“渭水贯都”的咸阳和关中的三百离宫别馆势必要大量使用 劳役。仅修建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就使用了七十多万人,还不算都城的其它项目,既 损耗了国家的财力,又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使从事生产的人都来从事与生产 无关的事情,导致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满,社会生产力遭破坏,加上其它的反抗因 素,终于爆发了农民战争,推翻了秦的统治。   五 秦都城研究中的新认识 在对秦都城的研究中,除对都城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外,还大量利用文献、考 古资料与实际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观点,如: 关于秦早期都邑西垂和秦邑的地望问题,我认为西垂和西犬丘为一地两名, 在今天水西南礼县永兴乡大堡子山一带。秦邑不在今甘肃清水县的秦亭,而在张 家川县城南的瓦泉一带。 关于济为秦都城的问题,有不少人认为沂没有作过秦的都城,我认为沂确实 是秦的都城,即秦人在越过陇山进入关中后,先立足沂,后到沂渭之会,其都城遗 址就在陇县东南的磨儿原一带。关于济渭之会的所在地,我不同意位于宝鸡县陈 仓的论点,而主张应在千水东岸的宝鸡县魏家崖一带,这无论是从沂渭之会的字 义还是考古资料,以及地理形势上都是靠得住的。 关于径阳为都问题,存有争论,即使承认作为秦都城者,过去也只是顺便提一 下,未作深入的研究,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径阳确实是秦的都城,其地 望就在今径阳县的口镇一带。 关于栋阳,也有人认为其规模太小,不是秦的都城,我用大量事实论证秦栋阳 毫不疑义是秦的都城,且在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径阳和栋阳都城的问题,我认为其为临时都城,是出于战略需要而建设 的,其建都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同东方的魏国争夺河西之地,秦穆公时已拥有 河西之地,但后来又被魏国夺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的都城雍距离河西地区 太远,鞭长莫及,因此得而复失。所以要真正夺得河西地区,打开东进之路,必须把 都城往东迁,因此灵公时“居径阳”,献公、孝公时“徙治栋阳”,夺回了河西之地,完 成了“复穆公之故地”的任务,而且使魏国把都城由安邑迁往东方的大梁。但当这 两个临时都城完成了其任务后,秦孝公便毫不犹豫地把都城迁到咸阳。之所以认 为它们为临时性都城就是.因为这两个都城不象雍城和咸阳那样规模很大,只有 一、二个宫殿建筑而已,这两个都城也没有宗庙,甚至居径阳时的秦王死后仍归葬 雍城陵区,是设备不完全的都城。 对于秦都咸阳,是一个争论比较大的问题,如咸阳城究竟被渭河冲毁了多少; 仿六国宫殿的位置问题;有无外郭城的问题;都城的设计思想等等,我都提出了自 己的观点,我认为渭河北移对秦都咸阳有冲毁,但影响不大,冲掉的为手工业区和 商业区,而宫殿遗址则在渭河北二道原上,即“因北陵营建”,这是符合管子的“凡 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 筑城思想的。秦人在建都时是会考虑这个因素的,不会把宫城修建在易于泛滥的 渭河边,因为秦人对渭水北移和泛滥是了解的。 关于六国宫殿的所在位置,我认为就在已经发掘过的秦都咸阳一、二、三号建 筑遗址北的怡魏村一带。而一、二、三号建筑遗址乃咸阳宫的主体建筑,后都城扩 大到渭河以南,有章台、甘泉宫、兴乐宫、信宫、阿房宫等,同样为秦都咸阳的一部 分,形成“渭水贯都”的规模,用横桥连接渭河南北。 秦咸阳有无外郭城,也是历来争论的问题,我认为咸阳都城无外郭城。这是因 为,一则这是秦人一贯的建都思想,从考古资料来看,雍城、栋阳未有外郭城,这是 秦人筑城的显著特点,秦人从一进人关中,便是一个进攻性的民族,其思维方式是 进攻型的,从秦穆公开始便以霸业为主要功业,独霸西戎,开地千里,益‘国十二。秦 孝公时,欲复穆公之故地,到秦昭王、庄襄王、秦始皇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立 志统一全国成为他们矢志不移的目标,因此,欲把都城修建成“筑城以卫君,造郭 以守民”的内外二城制不符合秦人的思维方式。二则秦都咸阳从孝公筑冀网开始, 一直就未停止扩建,从渭北延伸到渭南,甚至修建阿房宫欲代替咸阳宫作为朝宫。 秦始皇本身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不愿把自己束缚起来,修建的离宫别馆,“关 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修建外郭城,也没有必要修 建外郭城。三则秦人在对外战争中,除过晋国有几次深人秦国作战外,秦和东方的 战争一般都在别国土地上进行,说明秦国在战争中多立于不败之地,修建外郭城 完全不必要。而之所以修建宫城,纯粹是为了防止国内的反抗斗争,正因为如此, 考古工作者迄今不可能找到外郭城的城址。 对于望夷宫,过去学者均作为离宫对待,我认为非也。它本身是秦都咸阳的一 个宫殿建筑,因为秦都咸阳的规模已“北逾径”,而望夷宫遗址仍在径水以南,只是 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缭望和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秦二世就是在望夷宫中被 赵高杀死的。 关于秦都咸阳的设计思想,我认为充分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高大的 建筑使统治阶级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为了宣扬封建中央集权的合理性,用“天人 合一”的观念指导都城的修建,咸阳宫“因北陵营建,端门四达,以则紫宫”,“渭水 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已而更名信宫为极庙,象天极”。 我认为秦的都城发展总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秦德公以前的都城,雍城,径阳 和栋阳,咸阳。德公以前的秦都城还处在探索过程中,为了达到扩张领土的目的, 频繁的迁都,从秦邑到西垂,越过陇山后到沂、沂渭之会和平阳,采取的是步步为 营、稳扎稳打的办法,都城的不断东扩导致都城也不断东迁。雍城在秦都中处于过 渡时期,它还是一个政治堡垒,手工业和商业在都城中的地位还不很显著。径阳和 栋阳是临时性的都城,目的纯粹是了为对付东方的魏国,当目的达到后,作为都城 的作用即丧失了,便迁都到地理位置、地形和交通环境都比较优越的咸阳为都。咸 阳都城跨战国和秦代两个阶段,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在 雍城的建设中受到周文化的影响大一些的话,那么到咸阳时就很少。咸阳都城的 建设完全是按照秦人的价值观修建的,是功利主义文化的体现,摒弃了许多传统 的筑城方法,规模非常庞大,并在周围修建了众多的离宫别馆和苑囿,供统治阶级 使用。 在秦的离宫别馆中,我对一些离宫位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甘泉宫的所在 地,历来有好多种说法,近来有人撰文认为在乾县的注浴乡,我与这种观点进行了 商榷,并列举大量文献及考古资料,认为秦甘泉宫在汉长安城的桂宫之下,即汉桂 宫是在秦甘泉宫基础上建设的。还对众多的离宫所在位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秦都城的面向问题,由于杨宽先生提出了秦、西汉都城都是座西面东的, 我在本文中用了一章专门与杨先生的观点进行商榷,最后根据文献及考古资料得 出结论,秦和西汉的都城面向仍然是座北面南的,和中国古代其它都城的面向是 一致的。 在文章中,还把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都城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找出其普 遍性和特殊性。 六秦都城在中国都城史中的地位 秦的都城发展史延续近六百年,横跨西周、春秋战国、秦代三个时期。而这三 个时期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 运动导致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同样在都城的设计、建造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掀起了筑城的高潮,“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几乎成为当时筑城的模式。 秦在修筑都城时则和诸侯国有所不同,对于传统的筑城方式既有继承,但更 多的是从“功利”的价值观考虑,根据本国的实际建造都城,形成了与诸侯国有所 区别的筑城特点,例如:根据社会的需要,修建临时都城;不修建外郭城;频繁迁都 等,形成了自己的都城体系和特点。 汉承秦制,在都城制度上也是如此,汉代刘邦最初即住在秦栋阳城中,后利用 秦的兴乐宫建成长乐宫,在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在桂宫基础上建甘泉宫等,实质 上汉长安城就是在秦咸阳渭南宫殿群基础上营建的。不仅利用了秦原有的宫殿基 础,甚至连筑城的制度也是继承秦的,即先修宫殿,后筑城墙。其都城近郊的离宫 别馆、苑囿也是对秦原有宫殿苑囿的修葺沿用,如秦关中的众多离宫,汉时继续延 用,汉上林苑就是在秦上林苑基础上扩建的。 汉承秦制,而汉以后朝代所遵循的都城制度又有很多是延续汉制的,由此可 见,作为中国都城制度史上的承前启后的秦的都城制度在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 的。正如唐人柳宗元在研究了汉代制度后在《封建论》中所指出的:“秦制之得,亦 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