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陕北秧歌是中国最具代表的传统闹节方式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黄土高原滋生的独特民间歌舞形式。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北秧歌反映着中国传统村落的社会文化印记,重塑着现代农村的生活现实。与南方秧歌、山东秧歌不同,陕北秧歌因其产生的特殊地理环境,并经历了战争时期的特殊洗礼,以及高速现代化的冲击,其传播发展更加曲折复杂,内容更加丰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更加深刻。秧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现象,并以传播的形式运动着、存在着,要更好地保护、传承、发扬和开发陕北秧歌,就必须在传播学的视域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本文正是从文化传播这一新视域出发,在传播学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和运用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陕北秧歌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在其传播过程中所体现的传播学意义和特有的文化价值,从而探讨这一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开发。
本文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秧歌作为一种传播现象。首先,论述秧歌以传播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秧歌既是传播的载体,也是一种传播的内容;其次,通过对秧歌的组织性和参与性的分析,进而揭示秧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信息共享,是在共同意义空间下的双向互动行为,具有鲜明的传播学意义。
第二部分,陕北秧歌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学分析。首先,从历时传播出发,以符号传播理论为基础,追溯陕北秧歌从祭祀祈福的发源到文明和谐,从一种乡俗到一门艺术的流变过程;其次,从传播形式的角度切入,分析陕北秧歌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和群体协作形式,揭示陕北秧歌对自我认知与群体意识的影响。最后,分析论述陕北秧歌作为一种祭祀仪式和民间闹节的狂欢形式,以及伞头在秧歌传播过程中的意见领袖作用和延安新秧歌运动时期政治权威话语的影响,揭示其中隐喻的意识形态表现。
第三部分,大众传播语境下的陕北秧歌。首先,从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及社会功用三个方面,对陕北秧歌在当今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问题和新契机进行分析,阐述其原始性与艺术性、继承与传播、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时代要求。其次,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将产业作为秧歌传播的高端形式,对陕北秧歌的开发利用提出一点建议和思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