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890古代汉语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古白话

【答案】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称之为“古白话”。

2.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

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3. 连绵字

【答案】连绵字是指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一个语素意义的双音节词。从语言角度来说,就是“连绵字”,又称联绵词。先秦以前,就有数量不多的连绵词。连绵的名称见于宋代张有的《复古编》。连绵字可以分为:

(1)双声字。如“犹豫”、“留连”等。

(2)叠韵字。如“仿徨”、“叮咛”等。

(3)非双声叠韵字。如“淡漠”、“颠沛”等。

除这三类之外,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如王国维的《连绵字谱》。

4.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崇尚占卜,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5.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答案】《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套曲,曲牌为哨遍。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这篇套曲新奇、角度独特,对比手法的运用,

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漫画与野史的风格。

6. 《漢語大詞典》

【答案】《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这部词典收集的复音词语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大词典中找到。他所收词目有单字条目和多字条目之分,单字条目按部首排列,有200部,多字条目按“以字带词”的原则,列在单字条目之后,多字条目的次序再按字数和笔画的多少排列。辞典另有检索和附录一卷,列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可供查检。

7. 《说文解字》

【答案】《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解说,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的阐述了“六书”理论,并首次提出540部首,将9353个字归入这些部首,为后世的部首检字法的发展提供了很大便利。

同时,《说文解字》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一一文献语言学,也是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话之字,大体不出《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说文解字》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糟文,是国人认识更古文字一一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 同时它的训解更是国人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因此《说文解字》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8.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

【答案】田:打猎,后来写作“畋”

9.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答案】(1)越国:超越(跨过)晋国。

鄙远: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边邑。

(2)翻译:(秦国)跨过晋国把郑国作为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10.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王粟《七哀诗》)

【答案】完:保全。

11.犹不改。宣子骤谏。

【答案】骤:多次。

12.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离骚》)

【答案】武:足迹。

13.冉求日:“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答案】说:喜欢,后来写作“悦”。

14.老臣贱息舒棋,最少,不肖。

【答案】息:子。

15.君若以德绥诸侯,誰敢不服? .

【答案】绥:安抚。

三、综合题

16.阅读下段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晏子之晉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芻息于途侧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子何為者也對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日何為至此曰吾為人臣仆于中牟見使將歸晏子曰何為為仆對曰不免凍餓之切吾身是以為仆也晏子曰為仆幾何對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贖乎對曰可遂解左驂以贈之因載而興之俱歸至舍不辭而入越石父怒而請絕晏子使人應之曰吾未嘗得交夫子也子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贖之②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絕我之暴也越石父對之曰③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輕人之身不為彼功詘身之理④吾三年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贖我吾以子為知我矣⑤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舆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請鬻于世

(1)标点全文。

(2)找出文中宾语前置句。

(3)将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于途侧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子何為者也? ”對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為至此? ”曰:“吾為人臣仆于中牟,見使將歸。”晏子曰:“何為為仆? ”對曰:“不免凍餓之切吾身,是以為仆也。”晏子曰:“為仆幾何? ”對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贖乎? ; 對曰:“可。”遂解左驂以贈之,因載而舆之俱歸,至舍,不辭而入。越石父怒而請絕晏子使人應之曰:“吾未嘗得交夫子也,子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贖之,吾于子尚未可乎? 子何絕我之暴也? ”越石父對之日:“臣聞之,士者诎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輕人之身,不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贖我,吾以子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舆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請鬻于世。”

(2)①曰:“子何為者也?

“何”是疑问代词,在古代汉语中需要放在动词之前。

②而莫吾知也/不我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