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制度

【答案】传播制度是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 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2. UGC

【答案】UGC 是“UserGeneratedContent ”的缩写,是指用户将自己原创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UGC 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是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UGC 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业务,而是一种用户使用互联网的新方式,即由原来的以下载为主变成下载和上传并重。YouTube 等网站都可以看做是UGC 的成功案例,社区网络、视频分享、博客和播客等都是UGC 的主要应用形式。

3. 斯塔尔报告

【答案】《斯塔尔报告》是指美国国会经过研讨对外公布的克林顿白宫性丑闻事件的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地描述了美国总统和白宫实习生之间的性丑闻。特检官随后介入事件调查,使本案获得了迅速的进展。1月12日,实习生莱温斯基的好友特里普所交出17卷录有关于莱温斯基谈与克林顿关系及总统要其撒谎的录音带。在联邦调查局的安排下,身上戴有声音设备的特里普与莱温斯基在弗吉尼亚州一间酒店中进行了有意义的会面。这次会面的照片、录音带已成为游说莱温斯基与警方合作、提供克林顿要其撒谎的证词的有力武器。报告发布之后,克林顿向国会提交了辞职报告。

4. 《人民的选择》

【答案】《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在总统大选中的传播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显著,由此还提出了著名的“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该研究直接否定了“子弹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二、简答题

5. 简要评述“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

【答案】(1)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核心观点。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

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在17, 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2)“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真正内涵

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仟何措施来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政府的唯一职责就是保护新闻自由。

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报刊是除司法、立法、行政之外的第四权力。

③任何言论不应该被压制。假如被压制的言论是正确的,不仅显而易见地践踏了被压制者的政治权力,而且压制者自身也被剥夺了以错误换取真理的机会; 假如被压制的言论是错误的,这也意味着大家同样失去了让真理和错误在公开的较量中使真理更加显明的机会。

④对事实的信念。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依据。

(4)“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的评价

它促进了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但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自由主义理论本身也发生了蜕变,成为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理论。资本取代政府控制了报刊。带来的后果是煽情新闻泛滥,垄断扼杀了意见的自由市场,报刊种数下降,办报成本增长,严重威胁到报业的多样化,而报业多样化的动摇意味着自由市场的解体。

这一理论的缺陷在于将新闻自由的主体片面强调为媒介,认为新闻自由主要是传播媒介的活动自由。过分强调自由和权利,而没有意识到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权利是伴随着义务产生的。片面强调媒介对政府的监督权,而没有指出由谁来监督媒介。

6. 试述大众传播社会效果三层面。

【答案】(1)传播效果的层面

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①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量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外部讯息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动层面上的效果。认知、态度层面上的这些变化外化为人们的言行而产生的行动上的变化。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①环境认知效果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言之,大众传播制约着人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媒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仿效的对象。

7. 简述你对网络乌托邦概念的认识。

【答案】(1)“网络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 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2)Web2.0的理念是一个网络乌托邦,或者说一个人类历史上的超级共和国。它假定所有网民都是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把创造和选择的权限都平等地给予每一个网民,因而有理由相信此举将释放所有人身上的创造力,使得网络世界空前丰富。

(3)“网络乌托邦”就是民主社会中的平权思想,它在政治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层面上却并不让人觉得乐观。Wiki 表面看是每个人都可以充当编辑,但是真正操控整个Wiki 并且拥有无上权力的只是一个很小的长老团,比例不到总用户的1%oWeb2.0的去中心化长尾理论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多少体现。就像每个人都写Blog 一样,每天有数百篇新文本发布,然而值得一读的没有几篇。每个人的文本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这更像是艺术家说的话。可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取舍。这种判断和取舍最终导致序列、顺位、权威、中心,这些Web2.0深感厌烦的字眼。

(4)此外,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社会条件。一个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一级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简单地断言某种传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