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2中国通史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目录

2018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2中国通史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2中国通史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14 2018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2中国通史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 . 25 2018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2中国通史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 . 36 2018年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62中国通史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 . 46

一、名词解释

1. 实业救国

【答案】实业救国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宣扬的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20世纪初,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王朝的封建压迫,民族经济举步维艰,在当时广大人民反帝爱国救亡的形势下,一些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实业救国论,主张大力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这一思想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并有广泛的影响。代表人物是张謇。

2. 好人政府

【答案】好人政府是20世纪20年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1922年5月,胡适与蔡元培、王宠惠、汤尔和、罗文干、梁漱溟、丁文江等16人在《努力周报》上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主张组织一个“好政府”作为改革中国政治的最低限度的要求。9月,在吴佩孚的支持下,王宠惠、罗文干、汤尔和等人入阁,王宠惠为国务总理,他们当时被认为是无党无派的“好

人”,因而这个政府有“好人政府”之称。但这个政府不为曹锟所容,仅存在了3个多月就垮台了。

3. 戊戌六君子

【答案】戊戌六君子是指为变法维新而献身的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地、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搜捕维新派人士,军机章京谭嗣同、杨锐等六人被捕,9月28日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刑场。

4.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是指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和平与民主呼声的压力下,根据《双十协定》,召集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各民族党派为抗战后的和平建国大业在重庆举行会议。参加会议人员在政治上实际代表中国社会中左、中、右三派,会议是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国家政权主张关于中国前途的一场较量,会议中讨论的焦点是军队问题和政权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和平建国纲领、政府组织问题、国民大会问题、军事问题宪法草案问题等5项协议。这些协议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制度和内战政策,贯彻了和平民主的根本原则,在当时是符合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的。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使得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共和平建国的政治主张的认识,为共产党争取了更多的支持力量,同时这次会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十分突出的采取合法形式与当局进行斗争的范例,通过这次会议,共产党争取了中

间势力,扩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5. 东西文化论战

【答案】东西文化论战是指五四运动前后关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特点、性质及相互关系问题的思想学术论争,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讨论主要集中于比较东西文化优劣、东西文化能否调和及东西文化如何结合的实践问题。这场大论争尽管无法解决提出的所有问题,但争论本身则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科学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作出了贡献。

6. 《中法新约》

【答案】《中法新约》是1885年清政府在天津与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②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③中国以后修筑铁路,应同法国商办;④法军退出台湾、澎湖。法国势力从此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加深了我国西南边疆的危机。

7. 豫湘桂战役

【答案】豫湘桂战役是日本帝国陆军于1944年发动的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战役主要分为河南战役、湘桂战役、桂柳战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日军调集了五六万人,进攻驻守河南的国民党汤恩伯、胡宗南所部两大战区,日军在4、5月间先后攻陷郑州、洛阳等地。第二阶段,日军从湘北分路南犯,长沙6月19日陷落,6月26日,日军占领衡阳机场,并包围衡阳。第三个阶段,日军从湖南、广东及越南3个方面向广西进攻,开始了桂柳作战。11月,日军陷桂林、柳州,12月2日占领独山。1945年1月,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但始终没有通车。在豫湘桂战役的短短八个月内,国民党损失兵力六七十万人,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8. 百团大战

【答案】百团大战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对华北日军发动的一次反扫荡战役。1939年以来,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实施“囚笼政策”。尤其在横贯太行山、连接太原至石家庄的正太铁路线上,日军在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阻断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活动的太行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1939年8月至次年1月,彭德怀率领八路军104个团在正太路打击日军,摧毁正太路等华北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发动来源、灵丘战役,榆社、辽县战役,占领了榆社,反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百团大战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分割、封锁,对巩固和扩大根据地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振奋了全国的抗日士气。

9. 李秀成

【答案】李秀成是太平军著名将领。早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加太平军,因为战功卓著而屡受提拔。天京事变后,与陈玉成、洪仁矸等同主军政,提出不少有见识的主张。1858年9月,与陈玉成部合力,在浦口等地破江北大营。1859年冬,封忠王。1860年与洪仁幵分进合击,再破

江南大营,乘胜东进苏杭,建立苏福省(苏州为首府),为太平天国开辟了新的重要基地。I860年9月,与陈玉成联合实施二次西征,会攻武汉。因李秀成进兵迟缓导致计划失败。1862年底天京形势危急,提出让城别走,被洪秀全拒绝。1864年7月19日城破时,护幼天王突围,混乱中被俘。曾亲书供状数万言,述及太平天国历史及其得失,提出“收齐章程”,为敌出策招降太平军。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

10.“苏报案”

【答案】苏报案是清末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6月,上海租界的工部局派巡捕到《苏报》馆捕人,章炳麟和邹容先后入狱,发生了震动一时的“苏报案”。清政府要求工部局将章、邹等引渡,解送南京审讯。列强担心这会影响他们在租界内的特权,拒绝引渡。最后由租界会审公廨,判决章炳麟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苏报案”发生后,革命分子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收集在一起,题名《章邹合刊》,各地交相翻印,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二、论述题

11.简要述评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答案】对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的评述: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就先后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其后由于袁世凯残酷镇压团民,“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在山东一度不如以前流行。在清政府的招抚政策日占上风的时候,“扶清灭洋”才更广泛地写在义和团的旗帜上,成为义和团的行动纲领。

(2)“扶清灭洋”的口号,集中表示出义和团将斗争的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侵略者,鲜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这个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发展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暂时降到了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3)“付清灭洋”这个口号并不是义和团经过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后提出来的,义和团还没有也不可能用科学的思想武器去分析和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同清朝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一种原始的自发的认识。

(4)义和团运动前期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个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灭洋保国”朴素认识。

(5)义和团提出的“灭洋”,虽然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起了广泛吸引群众参加反帝斗争的作用。但它对洋人、洋教和外来思想统统排斥,并波及轮船、铁路、电线、机器、学堂、报馆、洋书、洋服,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义和团提出“扶清”,显示了在这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有着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也表明义和团当时在主观上并不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制度。

(6)“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在初期曾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发动组织了农民参加斗争,壮大了运动的声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同时,这一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未能有效防备清政府,导致在清政府的突然镇压面前处于被动的不利局